无人知晓事件

时间:2022-07-11 04:06:16

无人知晓事件

“那个孤独的月亮啊!”

不知道你看到这句话会怎么想,而此时我想模仿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那个经典的开头――许多年后,曾豆豆将会想起,她的兄弟姐妹陪着她披星戴月往学校走的那个清晨。

曾豆豆住在南北方分界线秦岭的山脚下,这里的冬天没有因秦岭山脉的阻隔而温暖一点,倒是因为过了秦岭便没了暖气供应,成为最冷的南方。

她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门前的河还是条大河,胆大的人拿根棍子一撑就在上面溜冰,或是俩人抬着如洗脸盆般大小的石头砸冰窟窿玩。曾豆豆从未参与过这样的活动,她的哥哥姐姐都嫌弃她又胆小又瘦弱,按他们的话来讲就是:一点也不中用。

曾豆豆只捡拾过砸成小块儿的冰,布满裂痕的冰像砸碎了的玻璃,放在阳光下会折射出好多道光芒;还有比较完好的冰,那是曾豆豆最喜欢的,捧在手心里晶莹透亮,学着哥哥姐姐在牙齿上碰几下,哈一口气,再咯吱咯吱咬几口吞着吃,凉丝丝的,一直凉到心里去。

早晨去上学,曾豆豆和哥哥姐姐们总是第二拨人。第一拨路稍远的打着手电嬉嬉闹闹从河畔上走过的时候,他们家还在吃饭,大伯家厨房的小窗口有昏黄的灯亮着,很快就是收拾碗筷的叮当响声。

出发的时候天已渐渐泛白,尚留几颗星星在揉眼睛。

就在那个起早了的清晨,曾豆豆在藏蓝色的天幕中看到了镰刀状的月亮,不是与渐白天空融一的稀疏平常的视感,而是深邃又神秘,星星也有不少,但都离它较远,也许正在窃窃私语。曾豆豆感慨着:“那个孤独的月亮啊!”获得的是哥哥姐姐半秒的沉默,以及随后哈哈大笑的回应。

曾豆豆很泄气,一路上不再发言。后来她试图安慰自己,也许只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而已,可那枚被她感知为孤独的月亮,始终在她心里,一直闪耀。

等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哥哥姐姐就去城里念初中了,曾豆豆开始一个人走四分之三的路,然后到好朋友家门口等她一起走剩下的路。她不再走沿河的那条小路,也听不到男孩们用石头砸冰层的砰砰声,她走的是大路,墨绿色的松柏在山头矗立,和自己依依而行的是各类枯木繁枝,以及带着薄薄雾气的蜘蛛网。树上的柿子会突然啪地摔下来,汁水四溅,猛吓一跳,前面就是朋友家了。

就在那两年里,依然是藏蓝色的天,清新宜人的雾,每一天的月亮都是那么的孤独,还有一个小人影儿,她时常自言自语或是唱歌,时常破坏一个即将完整的蜘蛛网,时而打一个喷嚏,时而跺跺脚,摸摸脸……

直到升入初中,和舍友相伴买完零食回宿舍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她们发出“哇!今天月亮好圆好亮啊”的赞叹。

“微笑先生谢谢你!”

微笑先生是曾豆豆初二的美术老师,职位是学校分管卫生及安全的副校长,叫他微笑先生是因为他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讲《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微笑”发成“维笑”的音。

曾豆豆坐在第一排靠窗的位置,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忙着在美术课堂上赶作业做练习,她仰着头,偶尔与微笑先生对视的时候,也会微微一笑。

这是曾豆豆最喜欢也最放松的课堂,微笑先生讲解着令人向往的西方绘画史,还会即兴在黑板上画画,有时是他的自画像,有时是窗台上的一株兰草,有时是静物素描……

一次,在操场上组织写生活动,大家在绿意盎然的柳树下三五成群地坐着,画眼前的教学楼,你给我添一笔,我借你一块橡皮。曾豆豆在画画上真的毫无天分可言,每次课堂作业微笑先生都边摇头边笑,再帮她改上几笔,马上就栩栩如生了。这次也不例外,微笑先生看着曾豆豆的“创作”,无奈地说:“你画的是危楼吧?怎么住人啊!”拿过铅笔和橡皮擦擦改改,瞬间就有立体感了。

初三体育预测50米时,曾豆豆看着同学们个个身轻如燕地飞驰,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离终点还有不到十米,她因为差点摔倒减了速,但冲向终点时仍然摔倒在地。体育老师的怒吼声仍在耳边回响,“为什么要减速?到终点了减什么速!”成绩自然很不理想,很快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下一个同学。

她默默地退到一边,蹲在那里揉着麻木的脚踝,感到既丢脸又委屈。微笑先生此时却走了过来,扶起她,仔细询问有没有受伤,又安抚她不要过于紧张,还有半个月的准备时间……这期间,曾豆豆始终低着头别过脸,紧紧地咬着下唇。

微笑先生离开之后,她一个人又跑了一次,迎着风泪流满面,远处趴在阳台上不相识的同学自发地给她鼓掌,她哭着哭着又笑了。

这一年里,微笑先生总是在点滴小事中感动着曾豆豆,不管是在路上偶然遇见时的微笑,还是每次月考后把她叫到办公室的鼓励,都让曾豆豆在一次次焦躁中获得平静与动力。

这样的关怀使曾豆豆在高中时回忆起来直抵内心的柔软,而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秘密,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老师关注她鼓励她,也没有人知道曾豆豆对微笑先生怀着多么大的感激,以至于他的那些话仍然留在她记忆深处。

“无人知是荔枝来”

高中学李商隐诗作《马嵬》的时候,曾豆豆突然想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倒不是她伤春悲秋感叹两人的爱情遭遇,她只是想到了“荔枝”。

你去翻曾豆豆曾经写给同学的留言录,里面“最爱吃的水果”那一栏无一不是“荔枝”。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肖复兴的文章《荔枝》,曾豆豆不仅记住了文中母亲的无私,也记住了荔枝这种“外面红里面白”的水果。

因为被那样的笔墨吸引,心里不禁对荔枝也渴望起来,却也没好意思让母亲买来吃,因为彼时荔枝仍然是昂贵的水果。

被邻居奶奶问起喜欢的水果,毫不犹豫地说出“荔枝”简直可以说是惯,奶奶却质疑起来。

――你吃过荔枝?那么贵的水果你妈舍得给你买?

――我吃过,在舅舅家吃过。

――哦,你舅舅住在城里,你说说荔枝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外面是红的,里面是白色的果肉。

――看来你真的吃过呢,怎么样?好吃吧,比苹果、橘子好吃多了吧,我大女儿每年都会给我买好几斤呢!

――哦。

只记得当时很窘迫,呼吸和心跳都在加速。是的,曾豆豆并没有在城里的舅舅家吃过荔枝,她的描述来源于课本。

高一时,曾豆豆用十块钱去水果市场买了一斤不太新鲜的荔枝,在水果摊前,她一眼就认出了那堆表面不平整的圆圆的小红果子就是荔枝,拿到宿舍的时候只有一个舍友在,俩人分着吃。

曾豆豆和舍友把荔枝剥得伤痕累累,洒落了一地的红色果皮,黑色的核儿隐藏在其中。没有人说着“啊!真好吃”这样的话,俩人静默地像在完成一个仪式。

曾豆豆留了一半拿回去给母亲吃,母亲边吃边夸奖:“刚结婚的那会儿和你爸上街买过一次,这么多年了,荔枝的味道还是这么好呢!”

母亲是真正吃过荔枝的人,因为她剥壳的方式和曾豆豆不一样,她找到了一条缝隙,双手分置两边,一掰就开了,完整的果肉呈现出来,像一颗闪亮的明珠。

从那以后,曾豆豆每到荔枝当季的时候都会买一些带回家,和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每一次吃到嘴里都分外香甜。

曾豆豆对荔枝的渴望,对邻居奶奶撒的谎,第一次吃荔枝的笨拙以及和家人分享的满足……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漫长,从童稚到青葱少女,而她也终于大大方方在最爱吃的水果那栏填上“荔枝”,因为此时的荔枝不是虚幻的向往之物,而是分享快乐之物。

曾豆豆的青春过往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无人知晓事件”,这其中有她的敏感和孤独,有她的感激和爱戴,有她的窘迫和收获……这些事情虽然无人知晓,却在每一步的成长印迹中都影响着她,陪伴着她,让她努力接近自己,认识自己。

――你最珍贵的是什么呀?

――我的秘密。

――为什么是它们呢?

――它们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我。

――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喜欢。

上一篇:康美药业:优先股发行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下一篇:资本市场多元化形势下抵押登记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