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读”

时间:2022-07-11 01:41:23

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出来的。“让朗读成为师生与文字背后的作者实现真正的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我教学语文的宗旨。发现我班的学生朗读水平不尽如人意,有很大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认识,兴趣不浓。所以,我在从化市第一批参加的广州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选取了以“读”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

经过努力探究,学生课堂朗读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自己在读中体会到文章的所以然。因为我做到了:

一、范“读”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学生面对的也许就不再是一篇篇课文,一行行文字,也许他们面对的是一幅幅图画,一道道风景,一张张笑脸,他们必将是全神贯注,必将是心驰神往,必将是声情并茂……刚开始接这个班时,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我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每讲授一篇新课文,如果我们老师能先读一遍全文,读时注重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学生又特别崇拜老师,加上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听到老师读得那么有滋有味,就会跃跃欲试,模仿着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教师的读中学生就有了朗读兴趣。

二、“读”之有道

如今倡导的“以读为本”,并非是让学生信马并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构建“读”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我们教师应认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不断强化和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学生一到阅读时,就会自觉地拿起笔,边读边想边标注,课堂上便呈现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自己读、思、悟课文的氛围。

1.读“通”。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读准确。一般来讲,读通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3)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

2.读“懂”。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读懂的要求十分重要,读作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读懂。结合教师精辟的讲解,要求边读边品味,是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3.读“情”。在学生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段指导朗读,品味词句,从而让学生体会并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4.读“熟”。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读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得“滚瓜烂熟”,作者的语言就会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和精彩的语段融入学生的语言仓库中,“记诵者,学习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指导朗读的方法还有许多,总的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语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领悟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从而练就他们自我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三、丰富“读”的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是一个式样去朗读,学生容易觉得乏味,产生厌倦,朗读效果必然大降。要真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一定要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如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吟读、轻声读,高声读等等。而读的形式选择也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如:对话多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感情洋溢的诗歌可配乐朗读;古诗可配乐、配画朗读;寓言、童话可表演朗读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在“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吸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在课堂中做好了“读”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学好语文了。

(作者单位 广东省从化市温泉镇中田小学)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下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