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取决于目标定位

时间:2022-07-10 10:43:38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取决于目标定位

春学期一开学,我就听了几位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听后,我发现不同学校的老师其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竟惊人的相似。他们的教学设计大致都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标上小节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矫正读错的字音。

2.指导难读的句子、长句子朗读。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适时进行评议。

四、再读课文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分段,说说段意。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1—5小节

1.竺可桢是怎样观察杏花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你觉得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

三、精读6—15小节

1.竺可桢第二次又是怎样观察杏花的?

2.从这几小节的叙述中,你又感受到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

四、学习第16小节

1.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精确”一词的?

五、小结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你觉得竺可桢是个什么样的人?

2.作为小学生,应该向竺可桢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白,编者把它放在四年级,其教学价值何在?这恐怕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教学时需要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听课调研中,我发现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流程及课堂教学都是这样进行的:在第一课时完成保底目标,即识字写字、读通顺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层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是完成被放大了的人文目标,即让学生去体会、感受竺可桢是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并让学生学习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准确?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首先,教学目标应如何设定。起初,我还没怎么注意,后来听了几位不同学校老师的课,还询问了一些已经上过这节课的老师,他们都是同样的做法,我就纳闷了。在和一线老师们的交谈中我得知,老师们这样的目标定位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基本上或是看到周边的老师都这么教,自己也就这样教了,或是教参上让这样教,自己也就这么教了。由此看来,许多老师对具体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及重难点的把握,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只是跟着别人走,跟着教参走,因而教学目标是模糊的。

其次,不应无限放大课文人文目标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三维教学目标,这让许多老师误以为新课程、新课堂,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教学。因此,出现了许多课堂一味深入分析、无限拓展延伸去完成所谓的人文教学目标。这样的结果,让语文课上成了非语文课、似语文课,直至成了思品课。不难看出,上面许多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作业的设计确定,都是围绕着研究、学习竺可桢这个人确定的,根本不是围绕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去学习、习得语言而进行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人文教学目标,不应人为地放大,而应伴随在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其实上面老师所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并没有错,这三个也应该是这篇课文的目标内容,但不够全面,更没有抓住这篇课文最有教学价值的核心目标。如果第二课时用一堂课的时间就是去完成这个人文目标的教学的话,那其教学效率就差了,更谈不上高效了。我曾不止一次地做过实验,这篇课文,我把它降一个年级,让三年级的小学生去读,而且只要5分钟,学生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竺可桢爷爷做事非常认真、严谨,而且是一丝不苟的,我们要学习竺可桢爷爷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你看,这样一个人文目标,不要老师讲,并且还降一个年级,只要通过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就能完成,而我们的老师却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这个并不是最核心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显而易见是耗时、低效的。

再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究竟怎样确定。拿到《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作为老师应当多读几遍,然后很好地思考:这篇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深奥之处的课文,为什么编者要把它放在四年级下学期去学?它最主要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老师教学要把什么东西教给学生?作为一篇阅读课文,它首先要完成保底目标。这一目标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是要去完成的,即识字、写字、读通课文、了解大体内容。而这些目标基本上在第一课时就能完成。其次着重带领学生去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些应在第二或第三课时完成,这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所在。《第一朵杏花》一文,说实话,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放在二年级,像二年级《沉香救母》其字数要比它多得多;按照内容的深浅,最多放在三年级。那么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四年级下册呢?当我们把这篇文章多读几遍后,发现这篇课文其实有它独特的教学价值:一是大量运用人物对话,二是不同类型提示语的运用。这两点是这本书上所有课文都不具有的特点,这也是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去学的主要东西。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把握,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为这四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1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提示语的不同用法。4.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

从上面一线老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不去很好地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而是跟着别人走,照搬教参,其结果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够全面。就像上面的老师那样,把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都确定在人文目标上,因而导致第二课时全部时间都用来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感悟竺可桢这个科学家的精神、品质,而不去带领学生学习、感悟这篇课文所特有的言语表达特色:人物对话及提示语的运用。这不成了一节典型的思品课了吗?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和高效。

实施策略:

既然教学目标的确定这么重要,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究竟该怎样制定准确而有效的目标呢?

第一,要认真研读课文,寻找最有教学价值的目标。每一篇课文拿到手,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反复阅读课文,自己先把文章读熟、读懂,然后再去备课、上课。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和教学参考书,猜想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这篇课文有教学价值的一些内容,然后梳理出本篇课文最突出的几条目标内容,形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多从言语表达特色上去思考,寻找教学的重点目标。一篇课文拿到手,不管是低段的,还是中、高年级段的,也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基本上都有三个保底的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识字写字,理解词语;三是人文目标。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而到了中、高年级,仍然要完成这些保底目标,但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在完成保底目标的基础上,则要引领学生更多地去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特别是要更多地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及言语的表达特色,这样的学习目标要求其实也是为学生的习作、为中学更好地学习作铺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引领学生多直面语言,设计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去感悟语言、习得语言,进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宜将人文目标定为一篇课文的核心目标或者重点教学目标,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人文性的目标。像上面老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就是没能准确地把握住《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而在人文目标上大量花时间,把学习提示语、指导朗读人物对话这些最有教学价值的目标放到一边去了。

第三,多动脑筋多思考,在大量的实践中练就判别的能力。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能力,而是在不断的思考、判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级教师、名教师为什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为什么教学目标定位恰当、准确?其秘诀就是多读文本、多思考;多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多进行教学实践。

第四,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能敏锐地把握每一个文本的核心教学目标。实施新课程,其实对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当注重自身的学习,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自己的学养丰厚了,才能敏锐、准确地把握最具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的能力。

上一篇:唤醒儿童的音乐记忆 下一篇:元宵节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