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不能有上帝的情怀

时间:2022-07-10 10:30:57

做企业不能有上帝的情怀

小时候读《病梅馆记》,对文人画士的小资情调深恶痛绝。好好的梅花,经受斫直、删密、锄正三大酷刑,变成歪歪扭扭的夭梅病梅,太让人痛心疾首了。龚自珍非公款购买三百盆病梅,准备用五年时间让病梅康复,并发誓“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觉让人联想起伴随我们成长的园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园丁们的剪枝、松土、施肥。没有园丁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满园的桃李芬芳。

老师之于学生,就像龚自珍之于病梅,是近乎上帝般的存在。但是对于企业,这种上帝般的情怀非常危险,必须彻底放弃和抛弃。

先看企业内部。是否应该像老师对待学生那样,对待我们的员工呢?众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说,员工培训是最划算的投资,企业不仅要做,还要大做。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讨巧又讨好。但是,好话并不等于真话。

德鲁克在很多场合强调,管理者要发挥员工的长处,而不是改正员工的缺点。那么,企业为什么不能像老师那样,去改正员工的缺点呢?难道改正员工缺点,不是天大的好事吗。看上去很迷惑人的说法,其实是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强行联系在一起。改正员工的缺点,提升员工的能力,对于员工来说肯定是好事,但是,这件事情对于企业一定是好事吗?打个比方,救济灾民是好事吧,那么企业每月都从员工薪酬中扣掉一部分,用来捐助灾民。这样的被捐助,对员工还是不是好事呢?

对于企业来说,培训员工首先是成本,企业不是学校,不是老师,更不是员工的父母。企业必须先生存,才能对员工、股东和社会负责。因此,教育和培训员工的目的,只能是让员工的长处更好地发挥,而不是去改进员工的缺点。现实中也从来没有哪个企业是上帝,真要是上帝,还挑三拣四干吗呢,遇到谁都应该一视同仁地招进去,而且越是缺点多,越有培训的必要,越要优先考虑。

再看企业外部。德鲁克很推崇一句话,企业不是要去改造顾客,而是要满足顾客。有雄心壮志的企业,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句话。新企业常常坚信:消费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市场潮流是引导出来的,用户习惯是教育出来的。后面的推理就顺理成章了:如果能占领用户的心智,让用户先接受我们的观点,再推销产品不就很容易了吗。

这种想法不能说错,雄心壮志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也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问题在于,即便是伟大的理想,也需要现实的根基。越是伟大的事业,出发点越是现实。远的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近的有打土豪、分田地。如果一上来就引导世人建立大同世界,真不知道是应者云集,还是门可罗雀了。

过于执著企业的目标,另外一个害处就是容易忽视“意外的”成功。当初IBM为了傍大款,专门为银行量身打造了一款记账器。可惜赶上经济萧条,银行采购量不足,IBM举步维艰。据说IBM创始人沃森,偶尔听到一位女士抱怨,说IBM的销售经理不愿意上门演示。不上门的原因很简单,IBM的目标客户是银行,而这位女士来自图书馆。又据说,来自图书馆的订单最终挽救了IBM,挽救了沃森。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意外而成功的企业,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以上帝自居,总是坚定不移地走向梦想的彼岸,就算遇上意外的成功,也很容易无动于衷,把这些成功仅仅当成一种可以忽略的意外。那么不用意外,这类企业基本上都很快死掉了。寿命比较长的企业,很少坚持自己婴幼儿时期的理想,而是在执著中不断调整方向。比如1911年创立的IBM,至今已经有了三次大的战略转型。不论转型是否成功,IBM至少还活着。只有活着的企业,才有资格谈论理想、责任和道德。

对员工,企业不是家长。对市场,企业更不是上帝。傲慢是大罪,企业要踏踏实实地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有上帝的情怀。

作者:文荣

今目标软件CEO,博士,被行业协会多次授予“年度中国软件领军人物”、“信息化年度贡献人物”等荣誉。在业界被誉为“德鲁克的IT追随者”。

上一篇:发展尚需时日 下一篇:从《非你莫属》看招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