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冥想提升小学生语文自学品质

时间:2022-07-10 07:42:53

巧用冥想提升小学生语文自学品质

摘 要:学生自学时会进行冥想,冥想可以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理解,不会仅仅停留在读读写写抄抄的基础上,不会被五花八门的教参教辅材料和网络搜索牵着鼻子走。冥想可提升自学的品质:冥想的原生态使自学充满创新;冥想的自组织使自学彰显个性;冥想的超越性符合学习本质。学生的冥想就是对文本的追问和想象。课题追问和人物追问是自学中常用的两种追问。想象就是在课文与当下的学习间架设桥梁,包括插图想象、标点想象等。

关键词:冥想;自学;学生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自学,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曾经询问过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是如何开展语文自学的,他们的回答可以概括成四点:(1)朗读课文;(2)画生字词;(3)查字典解释;(4)对于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则一律靠摘抄教参、教辅等书籍,有条件的直接上网百度。这哪里是主动自学,分明是生搬硬套。

学生自学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外在因素:适当查找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内在因素:学生在思想上应真正融入课文,对课文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不是就教辅书上或网络上摘抄的观点理解课文,进行复述和演绎。学生自学要突出学生与课文编写者的对话,学生的理解只有是自己的理解,才富有个性化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课文教参教辅书牵着鼻子走,才能真正做到“主动自学”,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学生的思想力量,需要学生冥思深想。

冥想,它是一种改变意识、增强注意力的有效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良好状态。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学生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

一、冥想对自学的意义

1.冥想的原生态充满创新

冥想能产生最初的、最真切的思想。冥想是更深层次的自学,不看课文全部内容,只是从课题出发,或从插图出发,或从开头段落出发,思考课文内容。想象编者会怎么写?教师会怎么教?这样做比学生直面课文还要真切、新奇、富有创意。此外,还可以借鉴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文内容与课文要求来冥想,去冥想课文的知识结构,这简直就是思想者之间的对话,是与课文编写者的智慧较量,是一种更深入的学习。学生应竭尽所能地想周全,然后,再打开教辅资料,解答自学中的难题,此时学生会既有被专家们的智慧折服的敬佩,有自己的见解与专家不谋而合的欣喜,有对课文开发者的质疑,也会有对课文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思考。

冥想能产生鲜活的思想。冥想让学生经历对课文的开发过程,这与学生直接面对课文、教辅书存在着巨大差异。思想是生长的,是在自身思想的根上长出来的,冥想就是运用思想的力量,刨根究底,让观点在思维中延伸。学生要想有新的观点和看法,不能让课文与教辅的观点先占领自己的头脑,必须回到自己对问题的原初状态下才能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冥想是避免前嫌、直面纯真的自然态。

2.冥想的自组织彰显个性

冥想是自组织,而不是他组织,冥想彰显个性大气。学生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课文编者的思路对学生来说是他组织,学生的自组织是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是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展现,是自己的方向,前行的力量。冥想获得的想法是自然的、没有做作的,无冥想的自学,只能是读写抄地草草了事。就拿自学时教师经常布置的“质疑”环节来说,质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做上小记号。学生通常都是质疑词语的意义或是句子的含义。查找字典等工具书或教辅书是学生解疑的“法宝”。教辅书中的内容虽然翔实,但总是专家的,无法聚合的。学生解决字词是不在话下的,但解决句子含义,往往是生拉硬拽,苦苦地联系。相反,学生如果对字词或是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冥想,哪怕结合插图冥想,结合旧知冥想,就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课文内容体系,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是在学生“自思”的思想上生发出来的,是一种自组织。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事先预料,然后再打开教辅书做有益的补充,这与直接面对教辅书中的答案,生搬硬套进行自学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3.冥想的超越性符合学习本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习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亚研究”“类创造”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自学时只是按照教辅材料被动地了解知识,学习就成了机械地接受,没有任何发现可言。学生应对课文完全融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中,上课时才能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有“类发现”“类创造”的喜悦,整个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整个学习过程才是积极主动的。

二、冥想就是要追问和想象

学生只有通过冥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调动起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更深刻。具体地说,学生要对文本进行追问和想象。

1.追问

追问不但能激活思维,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经验,使学生与课文的对话不断深入,最终使学生个性化地把握住文本。笔者从教学实践中粗略地总结了两种追问:课题追问和人物追问。

(1)课题追问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对课题的追问就是更深入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例如,在自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时,学生可以紧紧抓住课题中的“普罗米修斯”,冥想追问:普罗米修斯是谁呢?他作为希腊的一位神,应该是什么样的装束和神态呢?也可以紧紧抓住“盗火”二字来冥想追问:这位神为什么要盗火呢?又是怎样盗火的呢?盗火后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抓住课题追问,就能直接了解课文的重难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人物追问

人物追问是追问课文中人物的特点或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三袋麦子》一课中,自学时了解到课文中有小猪、小牛和小猴和土地爷爷这四个人物。那么学生就可以针对人物进行追问:小猪、小牛和小猴平时在我们的故事中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又是怎样的?如果我是土地爷爷,我会喜欢谁的做法呢?如果我也拿到了一袋麦子,我会怎么做呢?

2.想象

如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需要想象,将课文中的素材尽量与自己的生活话题联系起来。笔者以为,想象无处不在,自学中的想象就是在课文与当下的学生生活间架设桥梁,这里突出两点:一是对插图想象;二是对标点想象。

(1)用课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

语文课本中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插图,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在自学课文时,除了课题,往往最关注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插图。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还能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自己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

(2)用课文中的标点展开想象

在自学《但愿人长久》一课中,一位学生默读了这段话:“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省略号引起了他的注意:苏轼在中秋之夜,身在异乡,除了埋怨月亮之外,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看着这个省略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冥想。

冥想,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冥想,让学生的自学品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二小学)

上一篇:如何进行英语复习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