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

时间:2022-07-10 07:06:05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让学生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本文以《台湾的蝴蝶谷》为例,从课文内容、学生语感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

关键词:“活”起来;“美”起来;“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1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那么,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能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现就《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

一、读词感知课文内容,让词语“活”起来

现在的语文课,教学课文生字词时,往往只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认读的目的,我认为这样的生字词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珠子”,不能体现词语的情境性,因此,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词块”教学,也就是按照词与词的关系进行组块教学,每一组“词块”的词语除了指导朗读、理解之外,还结合文本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在进行词块教学时首先由祖国的地图而引出第一组词语“祖国、宝岛、台湾”,让学生连词说话。接着出示第二组词“气候温暖、花草茂盛”及第三组词语“成千上万、五颜六色”,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介绍介绍台湾。最后出示第四组词语“因此、吸引”,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从而达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我认为这样的词语组块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就不是零散的“珠子”,而是一根根“项链”,有了主线的串联,词语的理解才有依托、有方向,不会因为词语教学而割裂思维、破坏情境,还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放大了词语教学的功能,让词语“活”了起来。

二、教师“误读”学生纠错,让误读“美”起来

学生语感的形成,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要让学生潜心读书,引导他们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正像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为此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感悟。《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我曾听过其他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句时,在此处运用课件让学生欣赏蝴蝶赶到山谷的画面,但是,我发现在此处运用课件,课堂看似很现代化,其实,学生端坐着欣赏动画,对于蝴蝶的心情是“作壁上观”,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本没体验到蝴蝶的兴奋与焦急,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很浅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决定尝试在此处采用教师误读的方法,故意把“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读成“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飞到山谷里来聚会。”当学生发现我误读后,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不能把动词“越过、穿过、赶到”都改成“飞过”,从而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使语言文字与有活性的形象、真切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力,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自我真情的流露熔为一炉,让教师的“误读”美起来。

三、景情交融对比朗读,使画面“动”起来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及方法。但在一个历程进入到另一个历程时,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感悟其中的“庐山真面目”。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能促使学生感悟。

《台湾的蝴蝶谷》是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这类文章我们往往着力引导学生感悟自然风光的美,而忽视了对文章用词精妙的关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在描写蝴蝶谷的景色时这样写道:“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此处,我本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去体会黄蝶谷的壮观。但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觉得学生的这种体会,仅仅只停留在读这个层面上,还没有对文章用词的精妙作适度的点拨。这对语言敏感度还不高的二年级孩子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语文学习,内容理解是一个层面,词语的研究又是一个层面。仅仅在第一个层面,可以说只是“爬了一遍课文”。课文中虽然没有写明黄蝶的数量,但“壮观”一词却足以体现出黄蝶谷中黄蝶之多。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壮观”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我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处理,利用电脑制作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填空练习:在阳光照耀下,(?摇?摇?摇?摇)黄蝴蝶金光灿灿,十分(?摇?摇?摇?摇)。当画面上呈现一只蝴蝶、几只蝴蝶,学生在填词、朗读中可能会发现,这种景色可以用美丽、漂亮等词语来形容,不能用“壮观”。当画面上出现黄蝶幽谷的图像时,学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在比较中真正体会到“壮观”的含义。通过不同画面的比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本中,藏着大量精妙之词,这些精妙之词如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要靠语文老师扒开杂草,用心找寻。让孩子们通过词语品析,对比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让学生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

上一篇: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教育 下一篇:用心经营 稳步推进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