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时间:2022-07-10 04:50:02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摘要 目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恰当的急救和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后继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方法:对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及时有效的诊断处理。结果: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90%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正确的急救护理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使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其急救和护理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实践体会作了一些探讨。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2例,男52例,女20例,年龄38~77岁,平均59岁。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胸闷、胸痛症状,均有心律失常表现。伴发热18例;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20例;患有糖尿病6例。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除3例因合并心衰死亡外,其余69例治疗效果满意。

观察与诊断:⑴心绞痛发作频繁,为持久性疼,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⑵症状观察:胸痛是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早最突出的症状。胸痛的特点:①胸痛部位:胸部正中稍下方,或者心前区。②胸痛程度:胸痛呈压榨、窒息样绞痛。③胸痛持续时间:一般2天左右。④胸痛常放射到左上肢、左肩、左颈部。⑤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无效。⑶心电图检查:①特征性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异常Q波;在面向坏死区周围损伤区的导联S-T段抬高,成弓背向上型;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氧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②动态性改变:起病数小时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合成单向曲线;出现病理性Q波;数日后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低平、倒置;数周后T波可逐渐恢复,病理性Q波永久遗留。⑷化验检查: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浓度的动态改变,其中磷酸肌酸激酶是出现最早、恢复最早的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为心肌所特有,故具特征性。

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至少符合下列3个条件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的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酶学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救护措施:①患者立即绝对卧床休息。②床边心电监护。③吸氧:鼻导管给氧2~4L/分。④止痛:遵医嘱给予肌注杜冷丁50~100mg或吗啡5~10mg。⑤镇静剂的应用:常用安定10mg肌注。⑥控制休克:用升压药物,补充血管容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⑦心肌再灌注治疗:溶栓疗法(尿激酶或链激酶静滴)、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等。⑧治疗心力衰竭:使用吗啡、速尿为主,辅以血管扩张剂以减轻心脏前负荷。⑨抗凝药物的应用:首次阿司匹林0.3g嚼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使用过程中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溶栓治疗的护理:在发病后的前6小时用尿激酶溶栓,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较先进的有效疗法之一[2]。>75岁或过去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的指征: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溶栓时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输入。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密切观察心电波形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处理。

并发症的护理:①心律失常:如发现频发室早或室速,立即应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如有缓慢型心律失常肌注阿托品0.5~1mg。②急性左心衰:若有肺水肿表现,即给予强心利尿,吸氧、镇静、应用血管扩张剂,控制输液速度。③心源性休克:如疼痛缓解时,收缩压

健康指导:①环境及休息:病室温湿度适宜。急性期12小时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低血压,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②合理饮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③保持大便通畅。④戒烟、戒酒。⑤防治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体重。⑥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多突然发病,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应做到忙而不乱。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结 果

有69例(>90%)的患者经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急救护理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其中3例合并心衰而死亡。

讨 论

通过对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急救护理是否及时得当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707.

2 史晓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2005,3(5):79.

3 孙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09,6(17):236-237.

上一篇:经皮肾镜术术前访视体会190例 下一篇: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