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人肩上搭个“梯子”

时间:2022-07-10 03:58:00

一、背景

近年来,由于大量的新教师入职,为了让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在区教研室的安排下,我们形成了校际联片的教学研究模式。在这样的研讨模式中,新教师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同时也让老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教学新思考。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一位新教师在经历了这样的教学研究后,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扎实稳定的教学基本功,稳稳地立足在三尺讲台上。

二、第一次合作备课

由“借”到“创” 做巨人肩膀上的矮子

早在12世纪,伯纳德就说过:“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如今这句话还能在沙特尔市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找到。在指导程老师第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我就深刻地体会到做好“巨人肩上的矮子”对于一名新教师的重要性。

刚工作的老师,对学生、课程体系以及学科的知识体系都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对教学现状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们经历了由“借”到“创”的过程,做了一次“巨人肩上的矮子”。

“借”教案――直接借用现成的教案来上课,试上后发现由于教学风格不同导致演绎的“神形”俱灭;集体讨论后,对教案做了大幅的调整,“用”了大家的合理建议,设计合理了,教案也成熟了;第二次试教,又因为是“别人的语言”,教学“层次”不够清晰,过渡语说得也很别扭……就这样,一次次地修改和融合,我们总结出了适合新教师的备课流程:“备”流程、“背”问题、“(拷)贝”评价过渡语的“三bei”法则:

1.“备”流程,形成课的“主干”

将一节课的主体活动整理成流程,把整节课的模块搞清楚,哪些是必须在课堂上呈现的,哪些的前后顺序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哪些是可以在最后时间多的时候补充的,哪些是最后时间少的时候可以去掉的……这样,课的主干清楚了,教师对一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背”问题,形成课的“枝叶”

在每一个模块中,都会有指导探究活动的内容和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引导语和问题既要学生能够明白,又要便于教师自己的表述。因此,在对提问和引导语的设计上,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磨合,改动多次之后,形成了最后的提问文本。对于新教师,这些主要的问题是一定要“背”的,把主要的问题背清楚,到了课堂上说出来才能让学生明白你要他们干什么,观察什么,汇报什么。

课的“主干”上多了这些“枝叶”,就显得茂盛多了。

3.“拷贝”评价过渡语,让“课”上开满“花”

与老教师相比,新教师缺少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课堂组织能力,这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办法速成。于是,在听老教师上课的时候,我们建议新老师另准备一张纸,专门记别的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和过渡的语言,然后把这些语言“拷贝”到自己的课堂中。这些“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用到了课堂中后,果然为课堂增色不少。

三、第二次合作备课

搭好通往成功的“梯子”

狄更斯曾说过:“成功好比一架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个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是没有用处的。”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在新学期里,程老师又要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试着独立准备一节公开课。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检验合作备课的教研效果,虽然合作备课的老教师参与了,但降低了参与度,这次,我们惊喜地发现程老师的努力和成长显而易见。

工作一年中,接连的公开课、赛课、小班化验收课,迅速地让这个新老师成长起来。这就好像已经搭了一个梯子,“机会”的长柱已经立好,只要将“横木”补齐,就能够站在高处眺望风景了。这“梯子上的横木”就是教师的“内功”,课堂语言、对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上情感的流露,都会为教学增色不少。

1.第一根横木:口头作文,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

记得“口头作文”原是南京晓庄师范(现南京晓庄学院)的一项必修课。每周一次的即兴演讲时间曾是令每一个晓师人心有余悸的。但正是这样严格的班级展示活动,极大地锻炼了每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因此,如果你缺少这一根“横木”,就把它补上吧,定好题目,自己说,录下来自己听,相信假以时日,口头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强。

2.第二根横木:复述,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

每一个新教师在刚刚步入课堂时,都会困惑为什么老教师们的评价语言那样丰富,很容易就能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清楚地复述出来呢?其实这考验的正是教师理解能力和复述能力,科学课堂是个开放的课堂,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讨论探究会产生很多的思维火花,在交流反馈的时候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学生的观点,并用大多数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复述出来。一个好的老师会很快抓住学生回答的要点进行复述,让学生明白老师是认真倾听并听懂了自己的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并让学生乐于表达。

这一根“横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缺少它,就尽快补上吧。可以和上面的口头作文结合起来,听一个科普节目,将节目中的观点和知识复述出来,既锻炼了倾听、理解语言的能力,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3.第三根横木:评价,积少成多让学生乐学

与课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新教师缺少临场经验和课堂应激能力,常常在学生回答时出现预设不到的情况时手忙脚乱,这个时候,丰富的评价语言就能够弥补不足。评价可以肯定、否定、鼓励,甚至引导学生加深思考……丰富多变的评价语言绝对会上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因此,这一根“横木”是一定要有的,听课时多备一张纸,记录好的评价语和过渡语,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你就会牢牢地抓住这根横木。

四、后记

仅仅一年半的时间,由“用”到“创”,成功地做了一把“巨人肩上的矮子”;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发现自己“梯子”上缺少的“横木”……实践、归纳、总结,教学风格慢慢成形,步入正轨。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合作教研中,新教师慢慢掌握了教学技巧,当他们将这缺少的“横木”装上自己的“梯子”,相信他们一定会登上高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大自然―幼儿美术教育的源头活水 下一篇:户外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