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7-10 03:13:18

高等院校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分析农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探讨农药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教改模式,对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需要的农药学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药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33-01

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1-2]。农药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实践性很强。农药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验证农药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索和发现农药学新知识的必要条件,是植保专业和环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较之农药学理论教学而言,实验教学相对滞后,大大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提高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农业适用性人才的要求,国家对农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实验教学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当今农药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 农药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手段单一,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

传统的农药学实验教学是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实验时教师把实验原理、设备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详细讲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性操作,而且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采取分组实验,学生依赖性强,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只做旁观者。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实验内容少,缺乏相互联系,实验类型单一

农药学实验课程包括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残留量测定、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物理形状测定、农药生物测定、农药药效试验、农药毒理、农药环境毒理等内容,是一门内容丰富而相互联系的课程[3],仅靠20学时不可能安排到所有的实验内容,通常仅选择经典的实验内容,导致实验内容相互独立,缺乏相互联系和延续性,学生仅以完成某个实验项目为目的,既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问题,更无法将每个实验取得的结果综合分析。无法让学生对农药学实验知识体系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离农药企业、科研单位,技术服务部门对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

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基本上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即可,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所验证的实验都是经典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

1.3 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设备陈旧

由于实验室资金投入有限,学生人数多,实验场地少,设备更新快等问题是目前许多实验室面临的共同问题[4],近年来农药实验室投入较少,仪器数量不足,缺乏代表先进技术的实验设备,致使一些实验很难开展。

1.4 实验成绩考核不严格

由于专业实验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于理论课和基础实验课以试卷和操作就可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大多数专业实验课的成绩考核处于探索阶段,通常用实验报告的成绩来体现,缺乏公认的考核评价体系。农药学实验仅以实验报告成绩来考评更彰显不足:一是农药学实验有其特殊性,农药学实验周期长,无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到结果,比如生物测定和残留分析实验;二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通常2~3人为一组,导致部分学生思想重视不够,不动手,进而实验报告存在抄袭和雷同现象,造成学生成绩差距不大的假象,也影响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以及对理论课的正确理解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

1.5 高校实验教学与社会企业联系少

由于当今学校实验教学与企业联系不畅,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远不能满足当今农药企业、科研单位及技术服务部门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同时学生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今企业和社会出现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和实验技术。

2 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1 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实验模式

农药学实验教学要实现从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到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为主的转变。实验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组织小组讨论、提问式教学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实验小组将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探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的操作技巧及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激发学生实验操作的热情和理论联系实践思考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讲授、演示向指导、监督转变,学生由依赖向自主实验转变。

2.2 丰富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内容相互联系,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知识科技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的矛盾。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应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和课程的系统性要求适时进行更新和调整。例如,农药剂型实验紧跟农药发展的新剂型,开设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等的加工,以此为基础,根据理论、课程教学进度,逐渐安排农药质量分析实验、农药毒力测定、药效实验、残留量测定、毒性安全评价、标准物质制备提纯等等,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链条,使得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该类农药的基本知识。这样的教学体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浪费和污染。

在实验类型安排上,在保留经典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重[5],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设想、查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认真的操作,以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设想,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其对学科的兴趣。

2.3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6]。应加快农药实验室硬件建设,这样才能为培养研究和和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很快地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否则,学生的能力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也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效果的认同。

2.4 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发挥实验考核的积极作用,将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方式。将实验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测试三部分,考核中学生必须应用所学的实验原理、技能、方法,完成从实验方案的拟定到具体操作、数据记录和处理、结果分析和讨论等内容,立足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评,使考核成绩更合理、真实。

2.5 采取企校联合的方式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企业服务,脱离企业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社会脱节。所以只有学校和企业紧密联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要求[7]。农药学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外基地,让学生到农药厂、企业和田间实地参观并进行有关实验,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和研究,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在农药剂型加工实验中,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验,了解最新的加工工艺和农药剂型。企业也可把农药研发的基础研究交由学校开展,以此带动实验教学。

3 结语

总之,在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探索学生自主教学模式,推行多重考核方式,加大实验室硬软件的投入,搭建校企联合多样化的平台等教改措施,让学生在校能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培养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徐善永.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学与管理,2011(4):82-83.

[2] 赵希文,尹海洁,吴,等.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1(6):76-78.

[3] 孙家隆,慕卫.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0.

[4] 张磊,周遗品.环境检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0):205-206.

[5] 吴祥为,高倩,操海群,等.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创新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41-42.

[6] 程亚洲.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无线互连科技,2011(5):69-70.

[7] 孟康.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326-327.

上一篇: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白山市农资市场价格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