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10 09:28:54

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 要】高职院校推进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探索“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之路,创新并实践了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办学体制机制,为解决目前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获取最大的发展资源和最佳的发展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联盟”合作模式 办学体制 创新研究

1.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

1.1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扩大而适龄生源减少和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化”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市场化意味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更多地依赖市场手段,学校对紧缺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并由此影响各种高等教育活动,与此同时,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作为利益相关者会对高校提出资源使用效益问题。高职院校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不能靠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创新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努力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获得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最佳的发展基础。

1.2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些都给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任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时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改革创新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必要。

1.3国家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特别是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因此,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寄予的期望和要求。

2.基于“联盟”合作模式选择的缘由

2.1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抉择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创新的实质是探索办学体制的多种形式,落实办学自,改变国家包揽教育的做法,通过让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数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办型体制,各级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逐步地减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下放了部分办学自,但离高职院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还有较大差距。就目前来看,国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企业由于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资源互补的稳定性不强,企业拥有较多的替代性资源,参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由于本身办学自限制,推动体制改革的力量比较有限。特别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面向为服务业,学生就业岗位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人,相对制造类等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业而言,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工作要求的综合性,以及用人单位的分散性等特点。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模式不能照搬工科高职院校的“校中厂”或“厂中校”等模式,财经类高职在合作办学的对象选择,合作范围确定、利益平衡等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通过总结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探索了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发起成立了四川财经职教联盟。四川财经职教联盟是以利益为杠杆,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和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为基础,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联合起来,建设成校企之间互补型横向链接和人才培养上的纵向联盟,从而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的共享,更好地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发展共赢,形成适应开放办学需要的,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有效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财经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联盟。形成一个教育需求信息的汇集平台、教育合作机会的发现平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平台、教育模式探索的创新平台和教育成果服务的共享平台。

2.2“联盟”合作模式的理论依据

(1)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获取所需资源,并由此获得生存和发展。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对于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程度;其他组织对资源的控制程度;替代性资源的存在程度。需要强调的是,资源依赖不是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索取或施舍,而是一种对等性的资源互补。一个组织在持续不断地从其他组织获得所需资源的同时,其他组织就会要求该组织做出相应的回报。当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出现不平衡时,就会导致权力的不平等,这时依赖性较大的组织则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控制环境中的资源以改变这种不平衡,从而获得平等的权力①。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四川财经职教联盟合作办学的基础是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依赖。这些资源包括:由高职院校师生和企业生产管理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源;由教学、职业培训、科研和技术攻关所必需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构成的物质资源;由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资助资金、高职院校科研专项资金等构成的财力资源;由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市场信息、科研学术信息等构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合作双方签订的契约合同等构成的规则资源。高职院校和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是否具有对等性和稳定性,是高职院校合作办学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

(2)组织学习理论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学习来自于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和操作互作用,它既包括组织被动适应现实的过程,也包括应用知识、积极促进组织与其环境相匹配的过程。组织形成联盟的一个动机就是组织学习,通过和具有经验的组织结盟实现学习,组织拥有超常的创新知识,便能提高组织的竞争地位,基于此认识,组织将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而联盟正是组织间转移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川财经职教联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的行业规划和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其他中高职院校之间通过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不同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的质和量都是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政府部门则拥有更多的政策信息。即不同组织的知识位势不同,联盟的成员之间具有知识势差。知识的流动总是从高位势的地方流向低位势的地方,并且一旦涉及到合作,那么必然联盟各方之间的知识在领域内是互补的,也就是说,每个联盟参与方都希望得到自己没有的知识,而恰巧对方希望得到的正是自己所擅长的。因此,可以认为知识势差是联盟构建成功的重要原因。

2.3“联盟”合作模式的主要优势

(1)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财经职教联盟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各自优势,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财经职业教育质量,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联盟各方的共赢。联盟是各成员在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遵守自愿原则,通过契约联结的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间依然保持着管理的独立性,联盟的各成员单位拥有独立的决策权,不受联盟的影响,但涉及到联盟整体目标发展的情况下,联盟各成员会共同决策,按有利于联盟整体发展的方向选择策略。联盟各方地位平等,不要求各方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和违约责任。联盟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组织。

(2)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联盟是一种特殊的联合组织,坚持“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原则。联盟成员之间存在资源依赖和知识势差,各自为了自身战略目标更好的实现而走到一起结成联盟,各方的合作意愿强烈,将形成一种长期的、紧密的和稳固的合作关系。联盟既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又通过联盟协议利用合作成员的资源。联盟通过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降低了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易成本。同时,联盟改变了过去合作成员之间短期、分散的合作模式,将“一对一”的合作变为“政、行、校、企”多方合作的形式,增强了合作的效率。

(3)合作内涵的丰富性

联盟平台的搭建使高职院校与其它各方合作范围更广,合作层次更多。联盟成员可通过共同开发新专业、共商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提供兼职教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实践基地,共同安排学生就业,共同进行人才质量评价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合作;也可通过订单培养、共同投资或捐赠进行科研、生产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合作;也可通过共同进行产业(或行业)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也可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公务员素质提升,以及支农政策培训等合作。

(4)成员目标的兼顾性

联盟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通过利用对方的核心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或者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并不是着眼于一种短期效应,而是对联盟各方共赢的一种长远谋划。政府作为合作办学的引导方,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为合作双方提供政策咨询、管理服务、财政支持等,为合作办学牵线搭桥,提供便利的平台,并获得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技术与管理优势等为合作企业提供前沿性知识、先进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并从合作办学过程中获得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学生实习就业机会等,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通过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捐赠仪器设备等来获取管理咨询、技术创新、流程改造、优质员工提供等服务和资源,以提高生存发展能力,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联盟将多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各合作方的利益诉求,在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能通过合作办学联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联盟是社会效益与经济利润的对立统一,通过持续的合作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各方利益兼顾和长远收益最大化。

3.基于“联盟”合作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的运作实践

3.1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办学体制

2011年6月,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四川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设立了“政、行、企、校”共同参与,有效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财经职业教育联盟理事会,通过了联盟章程,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为联盟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随着联盟理事成员的增加,为了完善联盟组织机构,健全理事会治理结构,更加方便、高效地开展工作,联盟设立了专业教学专门工作委员会等4个联盟专门工作委员会。联盟通过架构联盟网站,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处、其它成员单位设立了信息联络员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职教论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校企合作联谊活动,建立了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以增进学院与合作企业的情感,实行开放式办学,让企业专家更多地了解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为合作企业提供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联盟,增强联盟的互动合作。目前,已有四川省财政厅、教育厅等政府职能部门、财政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西南财经大学等普通高校共10家成为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指导委员会单位,对联盟工作和活动给予指导,有四川会计师协会等4家行业协会、16所中高职院校和101家“规模型”“效率型”“晴雨表型”的企业成为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创新了“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合作办学体制。

3.2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合作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保障了合作办学的高效运行。

(1)融通对接的决策机制

学院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与联盟理事会制的相互融通对接,强化联盟理事会对学院育人工作的指导、咨询和支持作用,促进学院领导班子进行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是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提高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水平的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现实要求;联盟理事会管理体制能够争取社会各界对学院办学的关心和支持,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院等多元主体间的联合与协作,为学院发展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学院定期向联盟理事会报告学院工作情况及未来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征询指导委员会和理事会的意见和建议;学院每年召开教代会均邀请指导委员会和理事会成员列席;学院重大发展规划、重要事项决策前充分征求联盟指导委员会和理事会的意见,接受联盟理事会对学院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专业调整、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学院的持续快速发展;通过理事会积极撬动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将学院建设纳入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中统筹考虑,并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实现学院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争取合作企业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等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学院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共赢发展的动力机制

政府机构对职教事业的扶持、引导与促进,使学校及时获取发展信息;公司企业、行业组织的广泛参与,增强了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引导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给学院带来了全方位的可汲取资源;职业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学校间的紧密合作,畅通了职业人才的成长之路;联盟成员利用自身的优势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受益最大的就是学校,学校也不能忘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有为求有位”的合作办学理念,着眼于联盟各方共赢的一种长远谋划,与联盟成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合作。学院通过建立内部相关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服务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其它中高职院校,实现了与联盟各方的共赢发展。

(3)平等沟通的协调机制

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是一个由企业、行业、院校、政府共同参与,有效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联盟。联盟坚持“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原则。联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充分发挥各自在合作办学方面的优势,理事会根据《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章程》赋予的职责,统筹和协调多元化的办学要素,努力寻找彼此利益和兴趣的重合点或共同点,在兼容、务实、渐进中,保持联盟内成员之间的可持续合作。联盟每年定期召开联盟理事会,收集增进联盟合作的意见和建议,研讨联盟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和解决财经类职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调研成员企业用工需求及成员学校毕业生情况,组织“联盟”内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组织技能大赛,协调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和阅卷,组织联盟院校理事单位工作研讨会和联盟企业理事单位恳谈会等工作,充分调动联盟利益相关主体在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增强内部凝聚力,实现职业教育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院合作办学的成效。

(4)互利互惠的参与机制

联盟成员本着关心自身发展和对联盟合作办学的认同,学院与相关各方相互沟通,消除壁垒,互惠互利,参与合作。

学院采用主动参与政府部门的产业规划、发展预测等研究,承担再就业培训和公务员素质提升,以及支农政策培训等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等方式,准确把握政府的产业规划信息和人才需求预测,然后在办学中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国家经济政策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形式,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投资拨款、办学评估和指导等方式参与学院办学。

学院通过鼓励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教师加入各类行业学会协会的方式,准确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经济结构变化及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如学院党委书记黄友兼任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及四川省资产评估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记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一职由我院教师长期担任。行业协会通过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以及市场竞争对学院办学的影响,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提供适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学院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开展岗位调研等把握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参与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参与企业的生产规划,经营策划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通过参与人才需求预测、新专业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调整、师资的提供和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安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为学院提供育人服务。

学院通过对其它中高职院校进行师资培训、指导课程建设、开放实训实习资源、提供就业平台等方式实现引领与带动;通过共同研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联盟内外企业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共同组织会计职业资格与职称考试和阅卷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师资水平、专业水平、办学水平,从而提高财经类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4.基于“联盟”合作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实践的效果

通过基于“联盟”合作模式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及其它中高职院校的交流更深入,行业界限进一步打破,合作办学的层次、内容更丰富,学院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资源和更好的发展基础,使得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形成体制适应、机制配套、规章健全、制度完善的“四方”利益共同体,建立起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共”合作办学新机制,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新局面,实现了政府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和学生满意的“四满意”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潘艾华.基于校企合作联盟理论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11-13

[2]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0):5-7

[3]王昆欣,王方.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5):96-98

[4]许士群,黄志纯.高职教育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3-65

[5]薛卫,雷家,易难.关系资本、组织学习与研发联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265):88-99

[6]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整合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46-255

[7]马吟秋.战略联盟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2006.4:66-67

[8]云景乾,吴家礼,许芳奎.依托行业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析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42-43

[9]徐建华.深化公办改制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13 -19

[10]周世兴,蔺海鲲.战略联盟[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注 释:

① 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0):5-7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上一篇:时福茂 打工路上的“包青天” 下一篇:致青春,致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