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管理

时间:2022-07-10 08:55:01

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管理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置方式。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有限,相关单位对于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没有详加考虑,大多数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过于简单,缺乏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很容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管理环境保护

Abstract: City landfill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used solid waste disposal method. But due to lack of funds, Technology Co., the relevant units for a variety of possible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is not carefully considered, most of the domestic waste landfill site construction is too simple, 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facilities, two pollution is easy to cause environmental. It discusses several problems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life garbage landfill.

Keywords: city life garbage landfill si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因其工艺简便,易于维护的特点,成为人们常常选取的一种方法。目前,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有限,相关单位对于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没有详加考虑,大多数的填埋场建设过于简单,缺乏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各种问题。文章从科学选址方法、填埋场工艺设计、污染控制技术、填埋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以及规范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必须满足的条件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选址及环评公众参与工作,广泛征询场址周边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环境权益以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填埋场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填埋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强烈,阻力较大。

由于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质等一系列自然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及运输费用等影响,还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选址时不仅应由建设、规划、环保、环卫、设计、国土资源、水利、卫生防疫、地质勘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还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通过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知情权,能充分阐述意见有参与权及有必要监督权,总结分析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尽力使选址决策能取得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填埋场工艺设计

填埋场工艺设计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二次污染的来源又主要为垃圾填埋气,渗滤液和填埋场封场后的景观污染三方面。

1、防渗系统 根据填埋场区的地勘报告,填埋场区土质渗透性强,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必须采用人工防渗方式。基础层设计为:场区中大部分是含砾粉土,人工捡出砾石后夯实;对薄层含粉土砾石可结合地形整平剥去,填粘土夯实;对较厚的含粉土砾石层,铺设粘土保护层;对下伏的泥岩,根据地勘部门的建议洒一定量水后夯实。填埋场截污坝脚下有一部分低于1030m高程的区域,约有1万m2,在全场地势最低,是垃圾渗沥液集中汇水区域。为了加强此区域的防渗性能,设计了双层防渗结构,构成粘土加HDPE膜防渗系统。其中粘土层的设计采用了向粘土中添加膨润性的方法,即90%的天然粘土加10%的膨润土,改性粘土衬层压实厚度为1.0m,压实密度大于95%,使渗透系数从10~5cm/s降低到10~7cm/s。基础层经处理后,在场底和边坡全部铺设HDPE膜,上面再铺一层土工布保护。 2、垃圾截污坝 为了保证垃圾堆体的稳定和安全,并防止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沥液对下游环境造成危害,在下游谷口处修建了垃圾截污坝。坝体采用重力式粘土斜墙土石混合坝。坝高30m,长323.5m,坝顶宽5m。垃圾坝外侧边坡坡度1:2.5,内侧边坡坡度1:2。坝体用场内开采的土石混合料和砂砾料堆筑。截污坝上游坡同场区边坡做法相同,铺设HDPE膜防渗,与填埋场内的防渗层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渗系统。坝基下部设砂砾料排水层,用以导排地下水。 3、渗沥液导排系统

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通过渗沥液导排系统及时收集,并迅速排出场外。由于该场区内边坡和场底坡度较大,渗沥液导排系统不设置导流层,只设导流干渠和导流支渠。干渠沿场底铺设,支渠在边坡上每50米铺设一条,一端与干渠相连,另一端与大气相通,保持通风。渠道材料为级配卵石,支渠与干渠均为梯形断面,渠道中间是分别是干管和支管,管材为HDPE穿孔管。渗沥液沿导流支管汇入干管,最后排至渗沥液集水池。 4、导气系统 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通过坡面和竖向导气管收集,然后排入大气。导气系统采用边填埋边置管的方法,收集管为Φ200HDPE穿孔花管,石笼,笼外包裹土工布过滤层,收集管顶端高出最终覆盖层0.5m,其横纵向间距为50m。收集管底部与渗沥液导排系统相连,导气管兼作渗沥液导流管。5、渗沥液的处理 填埋场渗沥液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垃圾含水和垃圾分解产生的水。由于乌鲁木齐市特殊的气候条件,其降水量年均283.8mm,蒸发量1,925.5mm,年平均降雨量大大小于蒸发量,渗沥液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垃圾自身的含水和分解水,水量较小。针对上述情况,采用回灌方式处理垃圾渗沥液。渗沥液经导排系统导出后收集至渗沥液集水池。渗沥液输送至回灌渗井,回灌到垃圾堆体上,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蒸发。这样可以做到渗沥液的零排放。

6、景观污染。为降低运输费用,也为提高垃圾的转移效率,垃圾填埋场都尽可能的建在服务城市不远的地方。现在城市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填埋场距离城市越来越近,甚至被扩张中的城市所包围。而每个填埋场设计的容量是一定的,当达到这个容量时,填埋场就会停止使用,留在这里的高台状的垃圾场将会随之遗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三、污染控制技术

1、防渗处理与地下水环境控制

大气降水、地面径流是处置场的主要补给水源,它们可使废物受到浸泡,废物中的有害成分随之淋溶迁移到水中形成浸出液。若防渗层设计不周或浸出液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因而布设防渗衬里尤为关键。防渗衬里可以是单一的粘土层,其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厚度至少要1m,也可以是复合衬里,即在粘土层上铺设弹性防渗膜。

2地表水环境控制

地表径流的控制,首先是在土工构筑中及时覆盖土壤层,压实稳化,减少侵蚀冲刷;其次是在处置场四周挖掘导流渠或修筑导流坝,形成通畅的排水道;再者是把渗透到表面覆盖层中的雨水通过排水层导入收集系统排放。

3、降解气的控制

处置场气体中含有大量CH4、CO2及其它微量成分,若不适当进行收排处理,会在处置场累积,并通过覆盖层或侧壁向场外释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成为气候变暖的贡献者。另一方面,此类气体也是一种能源,尤其是城市垃圾处置场的降解气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从工程技术角度来说,处置场降解气控制可采用布设易透气的砾石充气排气道(渗透法)或布设透气性差的阻挡层排气系统(密封法)加以控制。

4、封场控制

封场系统一般有五个组成部分:废物之上由粘土(厚60cm以上)和高密度聚乙烯等构成顶部防渗覆盖层;其上为砂、砾石(厚30cm)构成排水层;排水层之上为无纺布过滤层;其上为60cm的土壤;最上部为植被。据报道,国外有关安全处置场设计标准规定,在封场后20年内要保持原设计标准。对于处置放射性废物及有害废物的场地,封场后不得开发建造公共设施。

5、环境监测评价

地下水监测采取监测井的方式进行,有充气区和饱和区监测井之分,前者是在土壤层中的监测井,检查发现有无浸出液泄漏;后者是为了了解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其设置可选用场地地质勘探时的水文钻孔,按水力上坡区、下坡区分设,主要监测因子有COD、BOD5、氨氮、TP、SS、挥发酚、CN和重金属等,可根据处置垃圾的种类、性质进行选择。

地表水监测一般是对处置场附近可能受污染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取样分析,一旦发现水质受到污染,应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补救措施。监测因子参照地下水监测因子。

大气监测包括处置场排出气的监测及周围大气环境监测,监测指标主要有CO2、CH4、SO2、NOx等。

四、填埋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

1、土壤改良

填埋场复垦工程是利用人工添加新土的肥力,恢复作物的生产能力,是实现填埋场地农业再利用的关键环节。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土壤改良、植被品种筛选、土壤的侵蚀控制和垃圾坝(或副坝)边坡的稳定。土壤改良主要通过绿肥或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复垦中土壤侵蚀控制可利用“侵蚀被”(如木屑、聚丙烯纤维、稻草、麦秆等编制成),铺设在土壤表面,植被自然穿越“侵蚀被”生长。填埋场边坡在复垦时注意的是利用塑料三维栅格铺设在易侵蚀的边坡地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抑制滑坡等灾害发生。

2、植被恢复

在处理站、沼气处理设施等污染物浓度高的地段周围,应选择有较强抗性、较好净化空气能力的树木。在道路两旁则选用树形高大美观、生长迅速、易管理并有一定吸污能力的树种。在行政生活福利区可选择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的乔木或灌木,同时可栽培一些抗性弱和敏感性强的监测植物。为防止水土冲刷,可营造隔离林带及边坡防护林、沟道防护林,达到蓄水保土、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流入填埋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垃圾填埋时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填埋场的环境质量,改良填埋后的土地性状,有计划地增加城市绿化。

五、规范管理方法

垃圾填埋场的管理是场地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部分场地由于管理环节工作不认真,造成垃圾填埋场污染周边环境,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严格执行监管。

1生产技术管理

城市垃圾的填埋的运行处理严格按照卫生填埋运行作业工艺和《填埋作业操作制度》进行操作。在填埋作业中,应尽一切办法控制好“垃圾”这个污染源头。实行分区作业,将整个填埋区分为填埋作业区、未填埋区、已填埋区,减少垃圾面;填埋处理采用单元分层填埋,垃圾当日进场,当日碾压、处理,压实多填,及时覆土,减少产生的恶臭和苍蝇的滋生;修筑挡水坝,在填埋区将作业区和非作业区进行分离,实行清污分流,大大地减少了垃圾渗滤液的污水量;按设计要求安装垃圾沼气排放管道,保证沼气的顺畅排放。

2、运行管理

首先,机械操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再次,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继续培训。让操作人员不但会驾驶机械,还会进行机械的日常维护保养以及简单的维修工作。在机械设备的管理上,制定《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手册》,根据工作制度定期进行机械设备检查,对机械设备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对突发的故障务必迅速解决,并进行机械设备运行记录和机械设备维修登记。

总之,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应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质量,确保垃圾填埋场项目规范建设、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由才等主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 王雷,徐海云,赵章元,聂永丰. 城市垃圾处理 我们必须科学对待的话题[J]. 城乡建设. 201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捷 田静.垃圾卫生填埋场工艺设计. 城乡建设. 2011(04)

上一篇:提高大坝观测仪器埋设完好率的体会 下一篇:建筑安全质量标准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