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2008温网男决赛胜负双解

时间:2022-07-10 08:29:32

来到温布尔登,一头永远充满斗志的西班牙蛮牛遇上一见青草就撒欢的瑞士奶牛――二牛相争,倔者胜?

2008年,对于世界上大部分运动来说,是四年一遇的“奥运年”;但对国际网坛而言,似乎正在不可避免的走向“纳达尔年”。

连续三年,纳达尔与费德勒“背靠背”会师于法网和温网的男单决赛场。前两年,两人各自牢固地看守着自己的领地,不容对方涉足――费德勒总是“坠落红尘”,而纳达尔也只能“落草为寇”。但今年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纳达尔先是在法网血洗费德勒的“全满贯”之梦,基本让后者不再对罗兰・加洛斯的抱有非分之想,紧接着又在温布尔登打出令人惊艳称绝的草地网球,一举颠覆了那个被称作“费德勒王朝”的为期四年半近乎垄断的统治。

虽然,52周的电脑排名系统具有一定的延时效应,费德勒还是官方认可的世界第一,但经过此役,另一个曾视温网为自家后院的名宿贝克尔也承认:在一年之内能够连拿法网、温网冠军的人,就是当之无愧的No.1。

这场比分为6-4/6-4/6-7(5)/6-7(8)/9-7的旷世对决在赛后被众多媒体、专家、前辈们认定是温布尔登中央场地有史以来上演的最伟大演出,两位男主角都可以像英雄一样谢幕退场,但竞技体育和文艺演出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它必须分出胜负。所以,纳达尔和费德勒虽然都是演出的主角,但最后却背负着不同的身份:赢家和输家;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冠军和亚军。

对举着奖杯的纳达尔和捧着银盘的费德勒以及全世界的网球迷来说,这场场面波澜壮阔,情节跌宕起伏,代表了当今男子网球最高竞技水准的决赛,确实有着“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终极意味。那么,从胜负双方的身上我们能读解出什么呢?

费德勒

Aces 25

1发成功率 128 of 195 = 66 %

双发失误 2

非受破性失误 52

一发得分率 93 of 128 = 73 %

二发得分率 38 of 67 = 57 %

破发成功率 1 of 13 = 8 %

上网成功率 42 of 75 = 56 %

总得分 204

纳达尔

Aces 6

1发成功率159 of 218 = 73 %

双发失误 3

非受破性失误27

一发得分率 110 of 159 = 69 %

二发得分率 35 of 59 = 59 %

破发成功率 4 of 13 = 31 %

上网成功率 22 of 31 = 71 %

总得分 209

纳达尔的“绿色革命”

纳达尔在温网篡权成功,绝不是一场孤立的胜利。

这里所说的“绿色革命”一是指纳达尔本身从红土到草地超强的适应性及转换能力,二是指托尼・纳达尔近两年在他身上实施的技术改造终于收到成效,这一改造的出发点只有一个:更加“节能”,尽量高效――节约体能,减少对身体各关节(尤其是膝关节)的磨损,延长运动寿命;对阵二三流球员时,可以更快解决对手,避免陷入消耗战,将主要精力留给那些战略性对手(现阶段就是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还需补充一点,这一改造主要是针对草场和硬地的。

虽然并不是一名典型的草场选手,但纳达尔出色的预判能力、身体平衡能力以及强壮上肢力量带来的球路纠偏能力使他完全跟得上那些进攻型球员的比赛节奏(这当然也要感谢温网让草场变慢的改革之举以及现今球员没多少人谙熟草场之道的现实状况)。“女王杯”对阵德约科维奇的决赛就是近年少见的一场精彩绝伦的草场对攻战,来到温网决赛,纳达尔稍稍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因为他也很清楚跟费德勒在草场对攻是没什么好下场的,看看安西奇和萨芬的死法就知道了,虽然好看,但一点也不实惠。

纳达尔跑得很快,但在节奏性上,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慢性子”,所以即使在草场,纳达尔的作战方针也是要将比赛尽量拖着打,纳入自己习惯的节奏。

实施这一策略的主要武器还是上旋球,虽然相比在红土场,纳达尔在温网拉出的上旋的弧度已有所降低,但这一独门秘器对付费德勒还是相当奏效,尤其是对费德勒快速的技术衔接转换以及球路预判都带来相当大的干扰破坏作用。可以说在基本思路上,纳达尔沿用的是和去年温网决赛同样的模式,就是用旋转放慢节奏,将比赛拖入多拍相持,集中攻打费的反手(费德勒整场比赛正反手的使用率几乎各为50%,这对习惯以正手进攻打开球场的“草地之王”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数据)。但为什么今年就可以赢球了呢?除了两人在心理及气势方面的此消彼长之外,纳达尔今年在反拍及发球上的进步可以说居功至伟。

纳达尔反拍的改进,与其说是自觉的,倒不如说是对手们轮番锤炼、以赛代练的结果。在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

到纳达尔在反手位突然发力,用大斜线或小斜线让费德勒瞬间失去位置;而在防守时,日渐纯熟的单手反拍切削不但可以有效扩大自己的防御范围,更能限制对方下一拍的进攻速率;而费德勒上网迫近球的方向通常也选择在纳达尔反拍一侧,变幻莫测的直线或斜线穿越球在一些关键分数上都有杰出表现,帮助纳达尔度过难关。与初出道时相比,现在纳达尔的反手击球无论是在稳定性、变化性、进攻性、防御性等几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难怪费德勒会抱怨,现在和纳达尔比赛,似乎对方有两个正手。

至于发球方面的改善,纳达尔并没有像许多专家建议的那样去盲目提速(笔者认为,过快的发球会影响纳达尔比赛的节奏感),对比近三届温网费纳决赛的数据,纳达尔在发球速度上的提高几乎是微乎其微,但他对落点和旋转的配比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纳达尔会把大多数发球发向费德勒的反手,而今年在落点的分布上更加多元化――内角、外角、追身,让费德勒更不好预测。在方向难以把握的情况下,费德勒很难对纳达尔的发球展开直接攻击, 纳达尔的发球局因此变得更安全了。去年温网决赛,纳达尔被破掉3个发球局,今年只有1个;去年只有1个ACE球,今年增加到6个,此外还有34个发球直接得分。拉法在发球上的提高,最好地体现了托尼“节能高效”的“绿色革命”宗旨。

费德勒的“气血两亏”

温网决赛后出现了两种声音:首先是外界普遍认为费德勒在这场经典对决中打出了本赛季最佳的网球;而费德勒本人则认为这场失利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以下咽的苦果――“我无法在这样一场失败中找到正面的讯息。”

其实,温网上费德勒的失利和纳达尔的胜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样也有迹可循。这是费德勒今年的第9场失利,年初澳网对德约科维奇的意外失手还可以归咎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侵袭,而之后接连的几场败仗,病因渐渐就从生理基质发展到心理层面了,更重要的是费德勒一直还不敢正视这一问题。如果收集年初到现在费德勒输球后面对媒体的言论,可以说是“大话连篇”,这里面有对竞争对手明显进步的忽略和蔑视,有对自身危机的掩盖和漠视,还有的就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插科打诨以及充满媒体公关技巧的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

所以,来到温网决赛的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费德勒:一方面是在媒体面前过度自信:高调反击各种不利于他的预测和质疑;另一方面却在场上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紧张兮兮、缩手缩脚、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在决赛的前两盘,我们看到今年那个创造机会和挥霍机会能力都超强的“浪费天王”再次现身中央球场,12个破发点只把握住1个,惊慌得像一个初涉此地的新手,全无“五连冠”的风采和霸气,让人难以置信这里曾经是他随意玩耍的后花园。

从技术上解释费德勒在前两盘的败局是很难讲通的,如果我是他的教练,唯一可以指出的是,费德勒在占先区的接发球缺乏明确的思路和与之配套的得分手段,在脚步移位方面也有较大的漏洞需要弥补,这让他错过了许多重要分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温网在费德勒心中至尊无上的地位,在他盘分0:2落后,第三盘局分2:2,发球局小分0:40落后时发挥了作用,他一气连拿五分保发,并接连在两个抢七局中获胜,硬生生将比赛拖入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决胜盘,依稀让人看到那个熟悉的“草地之王”的身影,可惜的是,事后人们才发现,恍惚之间看到的只是一个王朝的背影。赛后,费德勒也谈到,他的觉醒来得有些晚了。的确有些晚了,后三盘比赛,纳达尔只给了费德勒一个破发点,来到没有抢七、只能长盘决胜的第五盘,费德勒越打越绝望,他看不到任何胜机――当黄昏降临时,他连球也看不清了――他曾几次想把比赛叫停,但还是放不下王者的身架……他大概想让纳达尔率先提出停赛的请求,但作为挑战者,纳达尔正巴不得杀个天昏地暗……

比赛是以费德勒的一记正手进攻下网告终的,这不是一个温网的典型结束方式――正统的方式应该是获胜者以一个致胜球或几乎致胜球结束整场比赛――但这大概是费德勒能够接受的一种结束方式――我还是输在了自己手里。

本场比赛费德勒曾三次挽救赛点,正是在这几个电光火石的瞬间,费德勒展示出他高人一等的运动本能、神经直觉以及击球手感,但由于外界压力和自我设障,这样的表现在本赛季和这场温网决赛中都只是灵光一闪,于事无补。

上一篇:奥运表情 第9期 下一篇:美网40年40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