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越冬大棚茄子—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10 05:48:25

冬季越冬大棚茄子—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摘要 介绍冬季越冬大棚茄子—晚稻高效栽培技术,包括设施应用方式、茄子种植、单季晚稻栽培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茄子;晚稻;大棚;冬季;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1.1;S511.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1-02

玉山县地处浙赣2省交界处,是江西省的东大门,地处信江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日照时数1 955 h,年均温17.5 ℃,无霜期260 d,年降雨量1 841 mm,适宜蔬菜作物的生长,全县经济作物1.56万hm2,其中蔬菜面积稳定在0.73万hm2以上,十分适合发展大棚设施蔬菜。

冬季越冬大棚茄子—晚稻栽培模式重点是冬季种植越冬大棚茄子,11月定植,12月起陆续采收,6月采收结束,栽插晚稻,11月收获,是一条粮经轮作、稳粮增效的生产模式。据测算,“大棚茄子—晚稻”模式平均可产茄子54 t/hm2,产值16.2万元/hm2,高的可达30万元/hm2;平均可产稻谷8 700 kg/hm2,产值22 620元/hm2,扣除2季生产成本24 900元/hm2,纯收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如扣除劳动力费用31 500元/hm2(用工量约为1 050个/hm2,按30元/d),仍可创净产值12.75万元/hm2,高的超过22.5万元/hm2。实践证明,该模式栽培茄子具有上市早、前期产量高、品质好、销路畅、病害轻、有效解决因连作引发的土传病害等优点;栽培晚稻可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且土壤通透性好,水稻增产明显,该栽培模式真正达到“棚菜种晚稻、水旱轮作,增产又增效、千斤粮万元钱”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大棚茄子面积200 hm2,占全县设施蔬菜(含西瓜)的1/3,是玉山县设施蔬菜的主要品种。因此,在推广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 设施应用方式

大棚茄子越冬栽培是应用多层覆盖保温技术,选用耐低温、耐弱光的茄子品种,在早秋播种,秋末移栽大田定植,冬季采用钢管大棚或钢—竹混合结构大棚进行增温保温,实行越冬栽培;利用“辐射、对流、传导”的热交换科学原理,采用覆盖3层多功能无滴专用膜和一层普通地膜,形成“三棚四膜”(大棚+中棚+中拱棚,大棚膜+中棚膜+中拱棚膜+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把大棚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上下分隔的子空间,隔绝大棚内空气的上下对流和传导,减少空气对流、传导等造成的热量散失,一般冬季极端低温条件下棚内温度在5 ℃以上,确保大棚茄子不受冻害,实现茄子安全越冬和提早上市的目的。

2 栽培技术

稻—茄水旱轮作栽培模式的茬口安排:茄子选用耐低温弱光、丰产性好、商品性好的品种,以杭茄一号为主,8月下旬利用苗床播种育苗,冬、春季低温期大棚采用“三棚四膜”结构,进行增温保温,12月中旬至12月底茄子可陆续采收上市,直至6月中旬;茄子采收结束后及时拆除大棚,准备适时种植水稻。水稻于5月底播种,6月底移栽,10月底收割,收割后搭大棚,又开始种植下一季越冬茄子。

2.1 大棚茄子越冬栽培

(1)播种育苗。苗床宜选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前茬未种过茄果类的田块;苗床地要深翻晒垡、消毒,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 g/m2,撒于苗床5 cm深土层中消毒。施足基肥,泼浇50%人粪尿10~15 kg,深翻、整细、耙平,做成宽1.3~1.4 m的畦面,清理好排水沟。苗床播种出苗后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移栽到营养钵培育,有条件的可直接选用穴盘育苗,成苗率高,效果好。

(2)及时定植。在晚稻收割后及时搭建6.0~7.5 m宽、30~50 m长的竹木大棚,有条件的要选用钢架大棚,具有管理方便、采光性好、抗灾能力强等优点,并及时翻耕田块和平整土地,在茄子定植前10 d扣棚保温,一般10底至11月初定植到大棚内[1]。越冬茄子定植时秧苗一定要含苞待放,开展度大于株高,叶色深绿,茎紫色,自根多时定植,幼苗7~8片真叶,苗龄在45~50 d。定植前施生石灰1 500 kg/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硫酸镁150 kg/hm2(缺镁地区施用)、有机肥11.25 t/hm2。选择冷空气过后的晴天定植,定植的当天最好无风,气温在8 ℃以上,脱袋定植棚地,每畦种2行,株距45 cm,行距50 cm,栽植3.3万株/hm2。

(3)大棚温、湿度与光照调控。做好保温防冻工作是保证大棚茄子越冬栽培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管理过程中仔细检查“三棚四膜”是否完全密闭,严防漏风冻苗。当白天棚内气温达到30 ℃以上时,要适当进行通风,促进棚内空气流通,降低湿度;但要及时封棚,以保证晚间棚内最低气温不低于5 ℃[2]。低温天气晚上温度低时要进行多层覆盖保温,可覆盖草帘等,但白天要尽量揭除覆盖物,增加植株光照,同时在中午温度高时适当通风换气,极端低温天气可于棚内点蜡烛、通空气电热线等辅助加温,确保作物不受冻害。茄子要求中等强度的光照,光强度对花芽分化、开花结果和果实品质都有影响,光照弱时叶片稍有增大,显柔弱,易引起植株徒长,光合效率低,花的素质差,植株生长弱,且紫果品种果实着色不良,商品品质下降。因此,冬春季大棚内光照弱,在保证棚内温度的情况下,要尽量早揭晚盖,增加光照;冬季下雪天要及时清除积雪,既能增加棚内光照,又能防止大棚被雪压塌。

(4)田间管理。①整枝打叶。在门茄坐果后,将门茄以下的侧枝全部摘除。并视生长情况摘除黄叶、病叶和老叶等,以提高植株间通风透光率,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坐果率,防止果实着地弯曲。但应防止打叶过多而影响植株光合产物的积累而降低产量[3]。原则上打叶部位要略滞后于果实采收部位,即平时在采收的果实以下适当保留1~2张叶片。②保花保果。常用25~30 mg/kg防落素+40 mg/kg九二点花,在花初开时,用毛笔蘸药液涂花柄,以晴天9:00或傍晚处理最佳,一般不重复,可用颜料做标记。为提高效率,也可采用喷花方式,但应注意遮挡,不沾到茎、叶、芽等部位。③肥水管理。一般在门茄膨大前不施肥浇水,门茄开始膨大、对茄坐果后,开始随水追施三元复合肥225 kg/hm2;对茄长到8~10 cm时,掺水施尿素225~30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四门斗茄出现时,掺水施尿素150~225 kg/hm2、硫酸钾150~300 kg/hm2。此外,还应根外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4~5次。茄子膨大后一般每隔15 d采收1次,每次看苗追施尿素150.0~187.5 kg/hm2、三元复合肥75.0~112.5 kg/hm2,整个生育期还应用0.3%~0.5%磷酸二氢钾液喷施4~5次。④适时采收。门茄要适时早收,既能调节秧果关系、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后期产量,又能使茄子提早上市,增加收益。一般当茄眼白色或浅绿色环带不明显,果实呈品种固有色泽,手感柔软有粘着感时为采收适期,采果宜选择在早晨进行,此时茄子饱满,光泽鲜艳[4]。4月起随着气温的回升,果实生长速度加快,一般花后13~15 d即可采收。

(5)病虫防治。大棚茄子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枯萎病、菌核病等,灰霉病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防治。点花的药水中加入0.1%速克灵药剂,可防治花期灰霉病。枯萎病可用75%乙霉威·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蓟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冬季防病,特别是在连续阴雨天,提倡使用烟熏剂防病,以减少大棚内湿度。

2.2 单季晚稻栽培

(1)品种选用。选择高产抗倒伏耐肥品种,以杂交粳稻品种为主,如秀优5号、加优1号。

(2)肥水管理。注意施肥量要比“油—稻”或“麦—稻”栽培田块减少20%~30%;返青发棵期以施尿素为主,用量控制在75.0~112.5 kg/hm2;7月20日前后施促花肥,施45%三元复合肥150 kg/hm2左右;8月8日前后施45%三元复合肥75.0~112.5 kg/hm2作保花肥。

3 应用效果

由于6—9月的高温、多湿、强光等因素不利于蔬菜生长,在此时种植一季晚稻,在晚稻收获后,采用大棚设施实行茄子越冬栽培,不但确保粮食安全,而且水旱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多年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实现稳粮增效的良好栽培模式。此模式与传统的麦—稻轮作、油—稻轮作模式相比,前者总产值之比为6.9∶1,净收入之比为11∶1,后者总产值之比为7.5∶1,净收入之比为12∶1,增效显著。

水稻—大棚茄子水旱轮作生产模式,既解决了农民的口粮问题,又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同时通过水旱轮作,既改善了菜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又利用水作杀灭土壤中的越冬病虫,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克服茄子的连作障碍;同时由于在大棚茄子种植过程中施入大量的农家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的含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后茬水稻生产一般都不再施入底肥,从而减少了化肥的投入,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此外,水稻与蔬菜属于不同科的植物,其病害一般不会交叉侵染,从而使水稻与蔬菜生产相得益彰,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

4 参考文献

[1] 陆新苗,魏章焕,顾中华.大棚茄子—杂交晚稻高效栽培模式[J].作物杂志,2002(4):38-39.

[2] 葛民根,陆新苗,魏章焕.大棚茄子、杂交晚稻高效粮经栽培模式[J].上海农业科技,2003(6):99.

[3] 张涛,温武东,曾秀文,等.水稻—茄子—梅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6(6):80-81.

[4] 钱建光,戴智春,吴卫芳,等.鲜食玉米、水稻、青菜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9(3):112.

上一篇:温岭市大棚西瓜嫁接育苗技术 下一篇:灵武长枣种苗繁育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