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的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11 09:45:25

香樟的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

摘要 阐述了香樟的生态习性,并从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3个方面介绍香樟栽培技术,以为珍贵用材树种香樟的人工造林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香樟;生态习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195-01

香樟既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又是城市绿化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香樟幼龄树的树皮为平滑的绿色,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叶薄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互生,离基3出脉,近叶基的第1对或第2对侧脉长而显著,叶片长、宽分别为5.0~10.0、3.5~5.5 cm,背面微被白粉,脉腋有腺点。花絮呈圆锥状,腋生于新枝;花期5月,花被淡黄绿色,又小又多,6裂。核果球形,熟时紫黑色,果托盘状,果实9—11月成熟[1-3]。

1 生态习性

樟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其中以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份较多。在自然界多见于低山、丘陵及村庄附近,在海拔1 000 m的地区也有分布。香樟为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萌芽力强,耐修剪,抗风能力较强。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温度低于18 ℃幼枝易受冻害。生长速度中等,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存活期可达成百上千年,具有吸烟滞尘、涵养水源、抗海潮风、耐烟尘、抗有毒气体、固土防沙、美化环境等功能,并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较能适应城市环境[1-3]。

2 栽培技术

2.1 育苗

2.1.1 采种。采种一般在每年的11—12月进行,此时浆果呈紫黑色。采种母树要求健壮无病虫害,树龄约20年。将采回的浆果用热水浸泡2~3 d,然后用竹箩或畚箕搓洗,待除净果皮和果肉后,拌草木灰脱脂12~24 h,再洗净阴干。1 kg浆果可得纯种子250~300 g。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分别为120~130 g、80%~90%,1 kg纯种子的粒数可达7 600万~8 000万粒[1-3]。

2.1.2 种子处理。如果是当年采的种子在翌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春播,则必须将处理好的纯净种子进行沙藏。底层垫沙厚度10 cm以上,种子应均匀摆放,以不重叠为宜,面层沙厚度要求6~8 cm,贮藏总高度不得超过100 cm;保持相对温度10~15 ℃,相对湿度为40%~60%,以用手抓沙成团,手松沙散为标准[4-5]。

2.1.3 圃地选择。根据五华县各个苗圃场的立地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墒情好、排灌方便、微酸性的砂壤土、壤土作苗圃地较为适宜,不宜选用潮湿地和碱性地。分别于冬初、播种前进行第1、2次耕耙,在此基础上基施腐熟厩肥22.5~30.0 t/hm2,或复合肥1 500 kg/hm2。然后筑成床,一般床高10~30 cm,床宽1.2 m,床长以10 m左右为宜。

2.1.4 播种。樟树一般采用春播效果较好。播种前,将沙藏的种子取出,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 h以杀菌,然后用50 ℃的温水间歇浸种催芽。播种时采用条播,条距30 cm,每条播种沟放种子30~40粒,播种量225 kg/hm2左右[1-3]。播后覆盖2 cm左右厚的火烧土或黄心土,覆土后应盖稻草或遮荫网,对苗床进行保温保湿,促进种子发芽。经催芽的种子,可使种子提早发芽10~15 d,在播后20~30 d发芽,而且发芽整齐。种子萌芽出土以后,应及时揭除覆盖物。加强水肥、除草管理。一年生苗高、地径可分别达80.0、0.8 cm,产苗量30万株/hm2左右。大苗出圃时应带泥球,并适当剪去枝叶,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2.2 造林

2.2.1 造林密度。由于纯樟树林容易发生病虫害,所以必须与其他阔叶树进行混交种植。株行距3.0 m×2.5 m,混交种植密度1 335株/hm2。宜用一年生苗高50 cm以上、地径0.5 cm以上的苗木进行造林。

2.2.2 整地方式。一般宜在造林的前一年冬季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丛、杂草,开好树穴,穴规格40 cm×40 cm×40 cm,提前整地备耕,才能使土壤充分风化,营养更丰富。栽植穴底径不小于40 cm,深不小于40 cm。整地要求表土翻向下面,挖穴要求土壤回填,表土归心。

2.2.3 种植季节。造林宜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抽梢前进行。造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墒情好的向阳谷地或山坡中下部。

2.3 病虫害防治

2.3.1 病害。香樟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发病初期幼苗嫩叶背面主脉附近出现灰褐色斑点,后蔓延至整个叶背,呈白粉状。防治方法:保持苗圃清洁,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对病情严重的植株用0.3~0.5°Bé石硫合剂喷防,每10 d喷1次,连喷3~4次[1-3]。

2.3.2 虫害。具体如下:①樟天牛。樟天牛主要为害主、侧枝,可以采用人工捕杀,或由排泄孔注入敌敌畏药剂的方法防治。②樟巢螟。幼虫在新梢上集群取食叶芽,并吐丝把顶芽卷于叶内,致使新梢枯死。1年发生2代,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底至7月中旬;可于第2代幼虫尚未结成网巢时用90%晶体敌百虫4 000~5 000倍液喷杀,如幼虫已结成网巢,可人工摘除烧毁。③卷叶蛾。1年发生数代,幼虫蛀食嫩梢,致使苗木枯死。防治方法:幼虫大量化蛹期间,用40%乐果200~300倍液喷杀,并结合抚育进行林地除草培土,杀死虫蛹。④樟叶蜂。1年发生1~2代,第1、2代幼虫期分别为5月上旬、6月上旬,以幼虫取食当年抽生的嫩梢。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2 000倍液喷杀;也可用闹羊花,或雷公藤粉末0.5 kg加水75~100 kg制成药液进行喷杀[1-3],防治效果良好。

3 参考文献

[1] 张立华.香樟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4):98-99.

[2] 吕美琼.樟树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0(5):48-49.

[3] 赵红启,徐中霞,王桐卿,等.香樟的繁育及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116,200.

[4] 北京林学院.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5] 蔡静,孙红玲,张建模.香樟树病虫害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03.

上一篇:大通县春油菜田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 下一篇:温岭市大棚西瓜嫁接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