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课学生实践能力培育

时间:2022-07-10 01:03:12

机械课学生实践能力培育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机械专业大学生实践及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较系统地分析当前现状,进一步提出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依托优势、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力求办出特色,这样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机械专业;实践及创新教学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按照招生政策的规定,独立学院的录取批次在普通本科之后,录取分数线可在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下降低80分,略高于高职及专科批次,也即“三本”。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再生产、更新和创造越来越频繁,大学作为知识传承、生产和创造的最重要的摇篮和基地,要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只有培养大批创新实用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适应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此,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时代的需要

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21世纪整理是经济知识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高校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与否,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是,人们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中,对实际操作关注比较多,从理论上反思比较少。我国教育发展面临不少特殊环境和条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综合学校,应在服务方向、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教育特色等方面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质量和突出特色。这就要求服务于机械行业的独立学院,要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直接为社会和机械行业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提出教育要解放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1996年又发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重申“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美国在1991年《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首先提出“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的目标计划。日本、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提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调,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单一粗糙,教育投入不足等,致使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新世纪的激烈竞争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才。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知识经济中,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对这样一个世界,任何一个人或组织若要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具备创新和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解放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动的创造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中,让学生了解科学中的问题和争议,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科学课题的积极性。实践及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多维思考,由此及彼、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机械技术的进步和机械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机械专业是立足于企业的一门知识含量高、应用面广的学科,其专业岗位特点突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检测、调试、安装、维修、故障诊断、设备的运行与管理、技术革新等工作。随着机械行业生产规模、结构调整的加大,企业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改造与引进,使生产设备技术密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目前企业现有的生产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新岗位的需要,这必然导致这些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随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为此,发展与此相关的独立学院高等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具有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机械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存在的问题

笔者最近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题目:50题。问卷对象:机械系学生),调查面涉及所在学院的机械本科学生,包括部分已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部分学生对在校创新有所兴趣,但是由于师资匮乏、能力有限、指导不力、机会不多,导致创新的热情被压抑。调查结果发人深省,令人担忧。编辑。

3.1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多一点创新,并且在课余时间会上网浏览各种信息,56%的学生会在网上发表个人看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61%的学生经常会自己尝试处理;49%的学生偶尔有怀疑(质疑)过公认的或权威的事情;29%的学生经常有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39%的学生比较觉得自己的实践能力强,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51%的学生认为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22%的学生认为是科学研究;43%的学生从来没有过认为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50%的学生偶尔会这样认为。

3.2学校小环境的现状

学院组织创新活动,65%的学生可以考虑参加,只有6%的学生不会(他们认为有时间还不如复习功课、考研之类);5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机械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总体现状一般;43%的学生认为学校偶尔组织培训和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活动;8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院乃至学校多组织中型或大型的科技创新活动,35%的学生希望参加全国性科技创新大赛。

总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学校小环境的局限相互作用下,学生渴望多进行实践及创新,但是种种条件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4关键问题的实施方案

针对笔者所在学院机械专业的学生存在的上述部分问题,拟进行以下操作:1)优化育人环境;2)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3)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4)学生科研实践的开展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4.1优化培养机制,打牢专业基础

重视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探索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1)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方案。新学分的获取途径及可替代专业任选课、跨学科任选课的学分,极大地调动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2)注重实验教学。完善覆盖各个专业的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教育调查(专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在内的实践性课程体系,使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达到相关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学院通过建立基础课特色实验室,让这些实验室在培整理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2利用多种资源构建创新平台

1)学院可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对立足专业特点的科研探索、发明创造、撰写学术论文、文艺创作、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科学前沿最新信息调研等研究活动予以重点资助;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指导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逐步形成教师与学生进行科研合作,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生动局面。

2)加强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和专业实(见)习基地进行实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各教学单位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大力开展实践教育。

4.3重视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要求本专业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要求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两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3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1)强化教育实习环节,着力加强素质教育;2)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独立学院要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设课程体系,要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使实践教学更规范、科学、合理,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

上一篇: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案研究 下一篇:机械创新人才的培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