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及其政府干预

时间:2022-07-10 12:55:33

论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及其政府干预

内容摘要: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举办教育的同时,希望得到丰厚的利润,完成按市场的规则进行操作,同时,它又不是一个理想的竞争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缺陷。本文突破了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民办高校教育的问题,用经济理论分析民办高校中存在的一些市场问题。文章认为市场调节机制出现失灵时,应由政府进行调节,以矫正此种失灵。

关键词:市场失灵 民办高校 帕累托最优

民办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举办教育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利润回报,“一个人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进而导致了一种非他本意的结果。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害。他追逐自己的利益,往往使它能比在真正出于其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从市场调节的表层结构看,市场是无数个体的交换活动,从市场调节的深层结构看,市场调节取得了一种协调的功绩 ,虽然这种功绩不一定是市场运行主体能充分意识到的。可以说,一切社会控制都是人工与自然的统一。控制一方面具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趋利避害的特点;另一方面,控制正因为遵循了规律,因而具有自动的、非意向的和无意识的特征。总之,教育市场调节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有机统一。

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现代西方经济学论证了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表现为市场的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这导致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相对于市场具有禁止力、惩罚力、征税能力和更能节约交易成本等优势。

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举办教育,不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提供公共产品,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按市场的规则进行操作,同时,它又不是一个理想的竞争市场,市场调节是高等教育调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办高校的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对于营利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手在进行调节。随着市场因素和外部力量的强有力介入,市场调节作用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制定、实践运作中必须予以严肃考虑的一个问题。

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市场实现经济活动的目的,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所产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功能,以较高的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促进了对劳动力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市场与理论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因此,市场失灵总是难以避免的。

民办高校中市场失灵主要缘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技术性与体制性垄断、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机会与结果分配不公平、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等属性与特征。

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表现

(一)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就是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彼此分离,即社会边际效益大于或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正外部效应则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收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着正外部效益,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通过知识的增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提高、形成美学和文化价值、促进更有效的政治参与。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着正外部效应,纯粹通过市场途径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决定购买任何产品只是取决于他们对私人利益的判断如何,他人外部的积极影响并不为人们所考虑。因此,私人通过市场途径来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对外部性的纠正是有限的,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如果只诉诸市场力量,不可避免会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失灵。

(二)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

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各个参与主体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民办高校虽然在生源方面不及公办高校,但由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求学者相比公办高校的招生数前者还是很多,民办高校的市场非常大,民办高校几乎处在接近垄断的地位,特别是知名度广的民办高校,求学者蜂拥而来。因此,平等竞争是很难解决的课题,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就是这种现象的必然结果。

(三)开设专业完全迎合市场

为了吸引生源,学校想法设法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忽视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投入,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基础薄、知识面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特别是改造社会的能力;最后,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着形形的信息不完全现象,学生在选择学校、学科、专业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问题,一些高校提供的笼统而模糊的招生宣传资料很难使他们做出正确的甄别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市场机制的运转,其效率势必受到影响。

(四)利益最大化理念主导办学行为

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举办教育是一种纯投资行为,目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开设专业时都是低成本的文科性专业,或者为了吸引生源开设高成本的热门专业,在投入方面大打折扣,实验设备简陋甚至没有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节省成本开设基础课较少,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则不开设,据笔者调查,民办高校开设体育、音乐欣赏、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几乎没有。在校园文化的营造方面的投入寥寥可数。

在教育运行中,市场能够做什么,市场不能做什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市场就像一把工具,它设计用来做特定的工作,但不适合其他的工作。市场调节机制会出现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保证民办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政府干预措施

教育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比起国民财富的影响更大。为使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良好地运行,应恰当地行使调节机能,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对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矫正失灵。

(一)出台指导性规章

教育是利在千秋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对于民办高校,首先应加强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充分调研民办高校的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指导性规章,如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最后以指导或指导与指令相结合的方式下达给各学校,不仅能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指导,同时还能对民办高校进行规范。引导举办者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目标趋同。

(二)实行行政监督机制

监督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而对民办教育进行的管理与监督活动。民办高校的教育行为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各学校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自觉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知名度,吸引生源;而另一方面,微观教育单位作为现实的利益主体,在其自身特殊利益的驱动下,有时也存在着通过某种不正当途径获取利益的现象,如前面提到的投入不足,虚假招生宣传,对学生的管理人力、物力不到位等,

(三)实行评估机制

定期对民办高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定期进行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就业工作等方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及时掌握民办高校中存在的教学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党建工作基础投入不足等问题。这样有利于解决办学理念的问题,解决开设专业的导向,实验设备不足,为了节省成本开设基础课、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不开设等问题。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这样教育的举办者就会重视该项工作,因为这直接与生源挂钩,换言之,是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

(四)实行师资监控机制

民办高校一般自负盈亏,办学的自主性相对比较高,在师资方面完全由学校把关,因此,师资的质量不能保证。为了教学质量,应该对进人进行严格监控。教师质量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首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有相应的规定,并进行监控。由于学校和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对教育服务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法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对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进行筛选,使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达成国家规定的教师标准的人员走上教师岗位,保证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克服由于“信息偏差”导致的教育市场失灵。

(五)对思政教育费用进行相应补偿

在上文中提到,民办教育除了给受教育者带来直接利益之外,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效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涉及整个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利益。这种巨大的正外部性,教育是公认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经济学理论业已证明,当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各个市场主体的边际效益之和不等于社会总边际效益;各个市场主体的边际成本之和也不等于社会总边际成本。即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均衡点与各个市场主体的均衡点发生了偏离,从而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差。具体而言,由于具有正外部性,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边际收益之和,单纯市场机制的运作将导致教育产品的供给不足。

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补偿,能解决投资者独自承担为提高国民素质带来的费用,同时,又能解决受教育者个人对思政教育的投资不足承担后果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通过对学校相应的财政补助和对学生学费补贴,来加强民办高校在党建、思想政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学校增加教育供给。政府通过弥补教育所具有的外部性,使无法自动通过市场调节相互适应的教育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通过对教育正外部性恰当的补偿,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六)实行民办教育信息公开制度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重要问题。针对民办教育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学校定期公布学校的师资状况、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学校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政府通过定期评估检查了解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并负责向社会公布学校的相关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雷明全,胡武贤.我国教育市场失灵的表现、原因及政策选择.当代财经,2004(5)

2.汪波,宋胜洲.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及措施.中国国情国力,2008(5)

3.徐绍荣,徐静.教育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教育论坛 ,2008(3)

4.吴开华.我国民办学校政府规制:实践与展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吴练达,韩瑞.纠正市场失灵的第三种机制.财经科学,2008(6)

6.甘国华.论教育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江西教育科研,2005(1)

7.彭光良,罗晓云.市场失灵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影响的思考.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8)

8.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职教论坛 ,2006(6)

9.蒋小丰,高晓清,李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2)

10.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余玉荣(1980-),女,管理学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产业经济。

朱利勇(1977-),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余志芳(1979-),女,上海济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改革探讨 下一篇:西方关于产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