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剂量及疗效的研究

时间:2022-07-09 07:46:36

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剂量及疗效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DVT)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用药剂量和临床疗效。方法:回归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不同的体重采取相应的低分子肝素的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0.1U/kg皮下注射,>60kg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0.6mL皮下注射;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用药剂量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55-01

多数的恶性肿瘤患者都会并发血栓,而且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且并发因素多样化[1]。如肿瘤细胞引起的高凝状态、血管的损伤、肿瘤分泌促进血管生成素、抗肿瘤药物等因素都会使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由于早期的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且现代医学技术对于肿瘤远处转移的鉴别也比较困难,致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据国外的一项医学研究表明,抗肿瘤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提高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剂量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资料为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79岁之间,平均年龄(53.6±2.3)岁;患有晚期乳腺癌12例,其它部位的癌症8例;患者的血栓发生部位包括上肢静脉血栓10例,下肢静脉血栓8例,肺栓塞1例,上下肢血栓1例;2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是在确诊为恶性肿瘤时发现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18例患者均为采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期发现的。2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有4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CT、B型超声等检查诊断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20例患者中有上肢静脉血栓10例,临床症状为上肢疼痛肿胀;下肢静脉血栓8例,临床症状为下肢疼痛肿胀;肺栓塞1例,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肺梗死等。

1.2.2治疗方法

20例患者依据体重不同,分为两组:体重>60kg的14例为一组,体重60kg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0.6mL皮下注射,1次/d;

1.3观察指标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三期:①急性期,7d内发病;②亚急性期,8~20d发病;③慢性期:20d以后发病。依据林莉,徐建明,王岩等论述的《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2]中的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评价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CT、B型超声等检查血管完全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CT、B型超声等检查血管部分已经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CT、B型超声等检查血管无明显改善或者好转。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30d后,使用B型超声检测评价疗效,并且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分析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血栓的部位及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和剂量,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单因素的统计和分析应用Spearman和Pearson,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

2 结果

2.1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平均疗程为30d。其中有16例完全缓解,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的浓度降低,1例患者出现黑便,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低分子肝素的治疗,见表1。

表1 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率

2.2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单因素的分析

由表2可见,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有关(P

表2 低分子肝素的疗效与单因素的分析结果

*P

3 讨论

据国内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3],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10%,而且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要比普通人群高了7~8倍,例如深静脉和肺栓塞等。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使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死亡几率增大了3~7倍,所以对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要采取及时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由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可能发病的因素多种,而且复杂,例如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肿瘤细胞对血管壁的侵犯、凝血功能的异常、患者长期的卧床等等。致使现代医学对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一般情况下的治疗方法包括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如休息、抬高一侧或者双侧的患肢等,然后采用抗凝治疗。本次研究中选用的低分子肝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普通的肝素解聚,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酶的活性,改善微血管的通透性。虽然低分子肝素的直接抗肿瘤作用还不是十分确切,但是其治疗效果包括调节免疫力、抑制凝血酶的释放、抑制血管的生成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80%,疾病控制率为90%,不良反应率为10%。其中2例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降低和黑便的情况。可见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而且不良反应比较少,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采取相应的剂量。本次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有关,证明有效的抗血栓治疗能够提高抗肿瘤的临床效果,不过本次研究的例数较少,对于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作为的抗凝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是首要方法,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立侠,张侠,李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440-444.

[2] 林莉,徐建明,王岩,等.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5(3):153-156.

[3] 张志国,韩磊,赵丽波,等.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性疾病[J].实用肿瘤杂志,2012,15(12):153-156.

上一篇:临床病原学送检调查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在临床带教中渗透情感教育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