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让我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时间:2022-07-09 06:55:26

感恩教育让我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让神州见证大爱,四年后的利州感恩教育已建成体系并结出硕果。我国著名伦理学家陈瑛对“利州实践”予以高度评价:“利州区党委抓感恩教育,是在救灾和重建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开始的,体现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对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高度统一的。利州区的实践经验值得在全国宣传推广。”

“敬爱的王太平叔叔,今年再次收到了您给我的资助,真诚地表示感谢!还有几天就要毕业了,但您对我的帮助将永远留在我心中……”2012年6月7日,广元市利州区白朝小学校九年级2班学生张倩给帮扶自己的广元军分区司令员王太平寄出了感谢信。与她一样,当地许多参加完中考和高考的贫困家庭学生,都忙着向自己的资助“恩人”表达感激之情。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跨越地震灾难,加快建设广元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对于心怀感恩的利州人来说,“感恩”不仅成为其独特的城市精神,也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动力”。

感恩教育让人们在灾难中成熟

记者: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学雷锋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慈善文化、感恩文化很有必要。事实上,《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从而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结合利州实际,源于灾后重建时期的感恩教育,曾经充分发挥了干部群众灾后重建的主体作用,目前还在深化的教育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

赵文峤:利州区本不富裕,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又给我区造成重创,对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是检验、更是考验,对人民是洗礼、更是磨砺。救人先救心。感恩教育,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催化剂”,能让人们在灾难中成熟、成长,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积极投身到加快灾后重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中。所以,开展感恩教育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种坚持和实践,更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生动体现,也可以说是我们对干部群众开展灾难教育的有效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感恩教育,正好切合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而且是一条有效路径。

记者:推动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赵文峤: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实施初期,一些干部认为,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常常忙得昏天黑地,具体事务都做不完,哪有心思搞感恩教育这样的“形式主义”。

记者:怎么解决的?

赵文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多采取的是“让实践来说理”的方式,先是给干部压担子,让他负责一项具体的群众工作,当工作进展缓慢或无法推进时,我们再植入感恩教育,让干部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在前后对比中,党员干部逐渐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比如针对地震过后受灾群众对重建家园信心不足的问题,2008年6月9日,我们组织了四川首支“形势政策宣讲团”,鼓励群众生产自救。同年国庆,我区的近千名党员干部走向田间,帮农户收玉米、打谷子、搬砖瓦、抬石头,一边干农活,一边拉家常,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修建永久性住房出谋划策等。感恩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引导群众铭记党恩,自立自强,从而胜利完成了利州区灾后重建任务。

只有群众受益,感恩教育才能落实到行动上

记者:您认为感恩教育活动给利州区带来的最深切的变化是什么?

赵文峤:一种正能量。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只有帮助群众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恩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潜移默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提升了干部精神境界。通过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党员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比如大石镇大石板社区低保户、残疾人范礼先,生病出院后丢失了一张治疗发票,以前只能由个人承担损失,但区劳动局这次按照“能办推定”工作法,请示协调后,帮助他顺利报销了医药费。范礼先逢人便赞扬“能办推定”是不走过场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爱民工作法。又如工农镇“山大无柴,沟深无水,地多无粮,石多无用,点煤油灯”,是典型的贫困乡镇。该镇千佛村贺家坡过去因群众经常上访,曾被当地干部私下称为“恶人坡”。通过感恩教育,抓班子、带队伍、修公路、兴产业,区、镇、村党组织联动,齐心协力在该镇打造富民带,如今,这里已成为利州区对外展示的窗口,接待过澳门特首崔世安等政要。

其次,密切了干群关系。举个例子:1987年,因城市建设,东坝街道新民、翠屏社区120户群众搬迁了房屋,由于安置补偿款、就业安置等种种原因,居民经常结队上访。灾后重建期间,我区启动了“挂包帮”进社区,将感恩教育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去年春节前,120户喜迁新居的困难户主动举办坝坝筵表示感谢,他们脸上的笑容让我难以忘怀。

目前,知恩报恩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一种社会自觉:玉树地震,我区嘉陵街道办事处85岁的孤寡老婆婆张玉凤站在了爱心捐款的最前列,捐上了自己捡拾垃圾换来的角票;残疾人杨林办了感恩辅导班回报社会;南河街道居民安登远致富后,开办了广元首个非盈利性的民办博物馆……

四年的感恩教育,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关心群众和依靠群众相结合,群众才会支持我们。只有把教育群众与教育自己相结合,群众才会相信我们。只有把群众当作老师,把基层当作课堂,从群众中获得智慧,取得办法,赢得力量,才能把群众智慧凝聚到发展上来,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和谐发展之路。

把感恩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记者:感恩教育需要经济做后盾,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感恩教育才会引起群众共鸣,才能开展得长久、深入。

赵文峤: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享成果、共谋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要让群众自发感恩,首先要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震后四年,利州经济跑出加速度,2011年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前年的全省第38位跃居第32位。全区坚持灾后重建资金和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工程倾斜,区中心敬老院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现,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1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93万人次,城镇和农村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9万余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以村为单位的全覆盖,参合累计71万余人次,参合率达到96.53%。全区扎实开展扶贫解困和“挂包帮”活动,5.4万多名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实践证明,感恩融入群众血液,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内核,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年底,我区“两化”互动成果显著,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8%、75.1%,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具备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综合条件。

今年1—6月,全区生产总值实现72.7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0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08元,增长1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亿元,增长31.3%。“三项收入”形势喜人,全市领先,尤其是财政收入总量扩大、结构趋优,非税收入仅占17.7%。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五项指标的总量在全市位居第一。

所以说,感恩是一种良知和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要的稳定因素和发展因素。为此,我真诚地希望,让感恩情怀常驻每个人心中,让感恩、和谐、尊严充满我们的社会。

上一篇:“对症下药”,让后进村添后劲 下一篇:浅议加强房地产调控 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