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预习后的数学课上成研究课

时间:2022-07-09 11:31:22

把预习后的数学课上成研究课

新《课标标准》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可见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否需要学生预习,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预习之后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组织处理,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闪烁着智慧、富有生命色彩,努力使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

一、关注学生的汇报交流,了解认知起点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正确把握认知起点,是预习后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认识直线和射线

师:同学们在课前对这三种线进行了研究,请你们在四人小组中向大家汇报你的探究成果。(四人小组组内汇报活动)

师:请各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我汇报的是直线的特征,直线能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生2:我们发现线段有2个端点,它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并且可以测量出它的长度。

生3:我们发现射线也能无限延伸,它只有一个端点。

生4:我来补充一下,射线只能向一方无限延伸。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看得出你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

通过预习,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学习收获,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达成了初步的学习目标,这是进行继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跟进式教学。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认知的模糊之处、知识建构的困难之处,使课堂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得到提升。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排除理解障碍

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懂得浅到懂得深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有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后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展质疑问难活动,鼓励学生把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老师,我觉得书上这句话“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不对的。你看,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但是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是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吗?

马上有部分学生附和,认为这句话他们昨天预习时也想不明白,觉得不对,应该改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可见,学生在预习时是真的“沉”进去了。

我立刻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先研究书上“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句话。

这个来自学生预习后的思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质疑交流,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预习后让学生开展质疑问难活动,有时学生是理解上有困难,有时学生则直接对教材提出质疑。不仅能丰富学生预习后的学习经历,提升学习成效,更能给学生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讨论、互助的天地。

三、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有些教材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课文内容,难以体会到课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看到它的本质,让学生有新发现、新思路,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圆柱的认识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学生示范,边动手边说剪的方法)

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摇头)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只能是长方形吗?

学生面面相觑,随即有的讨论,有的操作。

生1:我发现,如果斜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

生2:我随便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不规则图形。

师:对啊。我们应不局限于书上说的剪法,还可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展开图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又说的说,做的做。

生1: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生2:不规则图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圆柱的侧面因学生剪的方法不同,位置不同,展开的图形也就不同,但各展开图都可转化成同一个图形——长方形。创造性学习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运用学生的分歧意见,完善认知结构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教师应沉着应对。首先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整理,搞清楚学生对哪些问题的观点基本相同,在哪些问题上有分歧意见,分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辩论活动,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互相争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终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组织处理,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使课堂充满个性、闪烁着智慧、富有生命色彩。

上一篇:让“随文识字”趣味横生 下一篇:切莫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