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农业的发展

时间:2022-07-09 09:57:05

贵州现代山地农业的发展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贵州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无三里平”是贵州的真实写照。这儿不仅地表山脉众多、层峦叠嶂,地下也是形态各异的溶洞,是名副其实的山的王国、山的世界。奇峰、怪石、峡谷、悬崖、瀑布、洞穴、天坑,处处是景,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山地公园省”并非浪得虚名。

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曾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山多地少产能低,喀斯特石漠化严重都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困难。

如今,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走出一条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生态农旅为主路线,以特色高效农业、白酒产业、大旅游、大数据和大健康等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在贵州这个山地王国,“绿水青山”正在兑现成“金山银山”。

贵州近代山地农业发展史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是贵州山地农业开拓式阶段,农业活动以开发利用坐地、洼地内的土地资源为主,辅以小规模的动植物资源开采。生产力低下,基本为人力耕作,几乎没有化肥农药的投入。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以前,是贵州山地农业环境破坏式阶段,人类活动以掠夺式的资源开发为主,辅以非理性或盲目的建设。主要体现为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坡地非保护式的开垦利用,大量投入化肥和农药。兴修水利、梯土等。人类活动方式为人力活动和机械耕作并举,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粮食生产占主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贵州山地农业环境保护式阶段。由于环境急剧恶化、资源耗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贵州山地农业进行到环境保护式发展阶段,目的在于力争创造功能和效益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把农业生产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贵州山地农业的基本特征

贵州远离经济政治中心,在边缘地带,贵州又是山地地理环境,贵州的山地农业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贵州受地理因素影响,无法建立区域内的生产自给系统,区域之间的贸易也会付出高昂的成本,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匮乏。

第二,山地农业的脆弱性。一方面受海拔、坡度、土质等影响,表现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因为山地农业低水平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表现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第三,生产者居住地分散性。贵州地表起伏大,山体多,平地少,导致农民居住空间和耕作空间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

第四,农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包括自然物种资源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贵州山地农业的空间分布

根据我省地貌特征、海拔梯度及热量分布,可划分为6个山地农业生产区,包括中部丘陵山原区、北部中山峡谷区、东南部中低山丘陵区、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南部中低山河谷区和西部中山高原区。相应的山地农业特点为黔中农、牧、林城郊农业,黔北中山峡谷林、牧、农多种经营农业,黔东南中低山丘陵农牧渔农业、黔东北低山丘陵农、林、牧、油料农业区,黔南低山河谷暖亚热带农林农业,黔西高山农、牧、林、农业。总体特征为:边缘性、稀缺性、脆弱性、分散性和多样性。

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农业示范园428个,其中贵阳39个,安顺34个,遵义56个,六盘水31个,黔西南州44个,黔东南州59个,黔南州57个,铜仁地区47个,毕节地区61个。

后发优势

对贵州来说,最大的国土资源就是山地,贵州农业的希望在山,新常态下贵州发展现代山地农业的后发优势在逐渐显现。

贵州山地丘陵占92.5%,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生B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接近50%,空气质量优良,水土清洁干净,具有“山、水、气、土”优势组合的独特环境条件,能够生产高品质、生态、安全、健康的食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的民族文化灿烂,在乡村可以开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近年贵州高铁迅速发展,显然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高铁枢纽中心,利用其交通改善优势,将新鲜农产品运出大山,走向世界。贵州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理想之地。因此,贵州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具有山地、生态、品质、文化和交通等五大优势。

贵州山地农业衍生的山地文化

多彩贵州,千岛文化,贵州山地农业衍生的山地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蕴含着什么样的智慧呢?各族先民依山就势、逐水而居,山地环境孕育了狩猎文化、稻作文化、观音洞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沙滩文化、奇石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山地文明。贵州有426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62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生活在山里的贵州人,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浸润着独特的山地文化和民族文化。

贵州山地丘陵占92.5%,独特的山地立体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贵州山地人的智慧,“塘田养渔”就是贵州山地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塘田养鱼”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侗族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稻鱼共生农业经验,形成稻鱼共生、鱼米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而稻鱼共生系统历史进化过程中又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稻鱼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民俗、饮食等有形和无形方面,鱼文化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民俗都渗透着稻鱼文化影响。

山地农业+山地旅游

贵州省气候条件适宜,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夏,具有适合旅游的良好气候特点。贵州年平均气温为15.3℃,适宜旅游的天数长达240天(3~11月),夏季相对湿度在77%左右。贵州紫外线辐射少,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沙尘暴日数为零,降水丰富、夜雨多,空气清新,海拔适宜。

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山地旅游资源。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说“贵州山地,给人的是震撼和惊叹……具有非凡的旅游资源和不可抗拒的旅游吸引力”。目前贵州省已开发的山地旅游主要产品有洞穴观光、蹦极、攀岩、峡谷滑翔、溜索、溯溪、溪降、定向、飞拉达”攀登、SRT速降、地下空间探测与穿越、峡谷与森林徒步、山地自行车与峡谷漂流等山地户外体验。

贵州省是山地大省,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资源和民族资源,生成多彩贵州,有丰富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和自然环境文化等。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通过农旅融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做大做强以贵阳市等中心城区周边的农产品休闲观光基地。贵州山地农业在发展山地旅游方面大有可为。

山地农业打造大健康产业

贵州利用气候条件开展大健康产业。气温是人体最敏感的气象要素,舒适宜人的气候能使人的体力和情绪保持在良好状态。据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气温为18―2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65%~85%,空气洁净、透明,日照中含有一定的紫外线,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负离子1000~1500个,气压为1×104PA,海拔1000米到2000米地带的气候条件,最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在15°C左右,由于纬度较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少,贵州是人类宜居地。贵州的气候优势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是开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

贵州洞穴资源丰富,洞穴疗养将促进贵州大健康产业。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大健康理念普及深化。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7年就提出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人们的身体、心里和社会适应力方面的良好状态”。洞穴疗养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国际潮流。目前在欧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不少国家都设立有专门的“洞穴医院”,而早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就有利用洞穴疗疾的记载。洞穴疗养是利用洞穴小气候环境,即温度稳定、湿度高、空气洁净、正负离子和二氧化碳含量高、生物量少等环境特点以及洞穴黑暗、幽静、避世的心理环境进行摄生防病、天然康复、心理调节等。洞穴稳定的小气候、极端安静和清洁环境给人以具有松弛效果的强烈的心理印象,加之适当的音乐、照明和放松性娱乐,可以形成安逸的休养环境,有利于亚健康人群的身心恢复。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腹地,是全国喀斯特洞穴分布数量最多,单个洞体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洞穴养有利于促进贵州天然康复医疗的发展。

贵州开发野生蔬菜资源,发展绿色食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污染不断加重、有机农业可耕地不断减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聚集,为了增加产量而广泛使用化肥、杀虫剂、激素等化学制品,人类对食品的大量的需求使城市居民的食品存在很多问题。早在1998年的国际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曾经预言:山野菜将成为下个世纪餐桌上的绿色食品。贵州地理环境,适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而贵州野菜资源极为丰富,维管束类野菜共有118科334属589种,食用真菌有29种72属241种。许多种类营养价值高,有的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贵州可以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发展民族医药。贵州省的中药材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贵州省有中草药资源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珍稀特有药材较多。贵州省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有石斛、山慈菇、珠子参、金铁锁、天麻、三颗针、黄连、猪苓等28种,占全国58种的48.3%,药用动物有麝、穿山甲、灵猫等10种,占全国17种的58.8%。贵州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具有气候适宜、生态优良、民族医药积累丰富等优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全国中药民族药产业“北看吉林,南看贵州”的格局。(编辑/高纬时)

上一篇:多任务姿态不变的人脸识别 下一篇: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维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