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07-09 09:00:09

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全部患者均在笔者所在医院选行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并且选取得患者病变均为单纯腰椎病变,分别对20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症状、手术中观察到的椎间盘突出类型、吸烟史、腰部疾病史、术前患者感觉进行记录。并在术后每隔2年随访患者一次,随访两次后取均值,而且分析记录每个患者术前术后的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下肢根性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研究表明经过4年随访后记录得出患者总体疗效优占62%,良占21%,差占17%,复发率10%。并且通过患者的ODI、VAS评分得出,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长期疗效;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113-02

doi:10.14033/ki.cfmr.2015.21.058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呈指数式增长,但是对于此类椎间盘疾病大多数人都采用保守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对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而言有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手术的术后恢复一直是影响这类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虽然这类手术近期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对于该疾病长期疗效的研究很少,并且对于恢复疗效的因素研究区域接近于空白,所以本次研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以及影响因素就做出了较为彻底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2005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通过手术治疗的2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全部选取的患者中男98例,女102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1岁,平均(42.00±1.65)岁。全部患者术后每隔两年对其进行随访一次,连续随访两次。全部患者均在有明显体征且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症状表现腰部疼痛明显且有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

1.2 方法

全部患者的麻醉方式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并且依照患者病变部位采用俯卧位或胸膝跪位,开窗部位选择椎板间[2],取患者的病变节段牵拉对一侧或者两侧肌肉进行剥开,将暴露的神经根管开放扩大,对于病变的神经根进行游离,并且使其张力降低,并且去除压迫失去功能的椎间盘,将切口闭合。

1.3 观察指标

(1)患者入院后记录年龄、性别、病期、症状、手术中观察到的椎间盘突出类型、吸烟史、腰部疾病史以及术前患者感觉进行记录;并且对于患者的ODI、VAS进行评分,记录相关评分数据。(2)患者术后出院随访也进行记录ODI、VAS评分,记录两次(每隔两年随访一次,连续随访两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专业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1)经过4年随访后记录得出患者总体疗效优占62%,良占21%,差占17%,复发率10%。(2)20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63岁,最小21岁,平均(42.00±1.65)岁;男98例,女102例;病期为1年以下的有67例,2~3年的患者有75例,大于3年的患者有58例。(3)术中观察到的椎间盘突出类型包含型95例,非包含型105例;吸烟患者108例,不吸烟患者92例;腰部疾病史患者83例,无腰部疾病史117例;术前有感觉75例,无感觉125例。并且通过患者的ODI、VAS评分得出,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比较麻烦,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部位在椎体,在临床上一直采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但是临床上对于某些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也通常会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多次临床手术数据显示,采用髓核摘除术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并不确定,而且还和许多因素有关[3],本次研究中表明对于手术患者的长期疗效而言,长期吸烟、腰部疾病、术前无感觉三个因素是影响长期疗效的关键,经过研究分析得出这三个因素在术后的ODI、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其他因素,例如年龄、性别等对此影响不大。所以对于吸烟、有腰部疾病、术前无感觉患者一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不明显[4]。

腰椎病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有些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加强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改善姿势,劳逸结合注意自我调节,避免长期做反复固定动作,劳动部门应规定最大负荷量,避免脊柱过载,以免促使和加速退变。某些需要长时间弯腰或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一般站立时增大一倍以上,腰背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会相应提高。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坐椅和桌面的高度来改变坐姿,坚持工间操,使疲劳的肌肉得以恢复,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读写姿势[4]。

吸烟和有腰部扭伤者的患者在术后长期临床疗效不佳的患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吸烟和腰部扭伤患者而言,吸烟患者的心理方面和个性与常人明显不同,且烟草中的尼古丁长期吸入会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腰部扭伤患者一般是由于意外等状况伤及病变部位导致疾病发生其他的变化[5];对于感觉的消失影响的是下肢或者腰部神经损伤,而研究中就表明伤及神经根的患者感觉正常可以间接的预示手术恢复较好;而本次研究中对于椎间盘突出类型的研究中表现出无相关值得商榷,有研究表明与这一因素也有关系[6]。关于术前无感觉的研究方面,肢体的局部皮肤感觉衰退和减弱可能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的整体疗效。经临床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手术前支配肢体感觉的相关神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在手术前这些损害是难以完全恢复其完整功能的,所以显示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之前,相关支配肢体感觉功能的神经完好无损会使得手术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由于学习负荷较重,普遍存在不良的读书写字姿势,人体在坐位时,通常处于两种姿势,即后位坐姿和前位坐姿[7]。后位坐姿时,重心线在坐骨结节和髋关节的后方,此时后背必须有椅靠,这种不易疲劳,适合于休息、谈话或用于拿书本阅读,但不适合于伏案写作、描绘等。前位坐姿时,身体上部的重心线通过坐骨结节或髋关节的前方,需要背部肌肉的紧张以维持坐姿的平衡,这是最常用的坐位[8]。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病症的突出类型方面,根据短期的随访文献显示,非包含型的腰椎间盘突出与手术后长期治疗疗效优良有关,在两年随访时发现非包含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腰部及下肢等部位的疼痛感有相对来说比较优良的改善。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时可能会释放的过多炎性介质可以通过手术来加以有效的控制,因此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比较优良。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而言,效果相对较好,基本可以认定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确实有较高的治愈率,并且患者通常的复发率较低,在术后长时间的随访中可以证实这一点。所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身体部位自然放松,躯干胸段前约15°,头再从躯干前倾15°,腰部轻靠椅背,前臂放于桌上,但肘部不负担躯干重量,仅起稳定作用[9]。这种既可满足写作、绘画、描图等伏案工作的需要,当伏案工作和学习时,可不断地变换,如在椅面上前后挪动臀部,活动一下身躯、上肢和头颈部等,也可以改变坐椅高度,这样通过不断调整坐姿可以减少疲劳。加强脊柱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在预防上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及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体魄健壮,精力充沛,延年益寿。运动同样对骨骼肌肉系统也有良好的作用,如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骨密度增高,肌肉力量增强[10]。运动改善了骨、关节、韧带的血液循环,增加了代谢过程,使骨骼的有机成分增加,无机成分减少,使骨的强度、韧性增加,延缓骨质的退行性变。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腹肌和肋间肌锻炼,可增加腹内压和胸内压,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11]。

所以经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对于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总体较好,且相关疾病的复发率低。但是对于某些因素,例如有吸烟史、有腰部疾病和术前无感觉的患者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因素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所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具有以上几点相反因素临床住院患者而言,若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意愿,应在做到充分与主治医师的沟通之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相关因素的了解和认识也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新用,梁裕,曹鹏,等.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8):717-721.

[2]张桦,李家顺,叶晓健,等.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3):183-186.

[3]陈伯华,陈福令,胡有谷,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中远期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7):630-633.

[4]林舟丹,程昌志.椎间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11(2):25-28.

[5]白永权.手法结合针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3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13-114.

[6]王伟.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21-22.

[7]游学兴.脐周四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129-130.

[8]杜玉峰,李冬梅,任学东.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72-73.

[9]梁昌凡,徐应林,张贤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6-7.

[10]韦罩荆杨星华,官正华,等.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2):180-181,184.

[11]王国基,尹建文.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2006,8(2):1673-1676.

(收稿日期:2015-03-21) (编辑:何玉勤)

上一篇: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 下一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