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3-04 04:04:05

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标准》中也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除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要能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数学课上都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里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妙设疑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有趣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设疑,出示“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270,被减数是多少?”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了学生的瞑思苦想,学生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师适时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当你掌握了减法的各部分的关系之后,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活动创设情境,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的学习,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而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会以合作的形成进行探讨、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由学习需要转化而来,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培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应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施。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

(二)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得到不断实现,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绩、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正是因为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后,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及时的强化,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欲望和愿望;另一方面有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和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

(四)适当表扬与批评,进行的正确的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和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当然,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赞扬与责备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也有不同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表扬和鼓励有机的结合,适当地应用,表扬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恰到好处,又要奖罚分明,能够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增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会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要注意采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1)教师课前预设,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正是《课标》所倡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必须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来参与课堂的活动。在教学中,使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及逻辑归纳能力有所拓展和延伸。这样课堂中才会有生成,生成出有效的生成。否则是有预设无生成,生成出无效的生成。

(2)当课堂呈现出诸多生成资源时:教师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教师做好课堂生成资源的重组者。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更要全面周密的考虑课前的预设生成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变化。能够及时的做好课堂生成资源的重组者。有效地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四、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的反思学习

反思,是学生的第三次学习,也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与解决。同时,提倡写好教学后记,做到课堂教学“节节有反馈,课课有反思”,对学生的作业,测试用不同的方式,及时批改。对学困生,可多采用面批的形式,给与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并能针对每个学习情况,及时有的放矢地给他们进行指正,使他们获得进步。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有牢牢地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施和开展,尽最大的努力,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而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最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老师要我学”转化为“我自己要学”、由“我想学”转化为“我爱学”,进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射阳县兴桥小学)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朗读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