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港交所首位“非港人”CEO

时间:2022-08-06 04:09:05

16岁,他是渤海湾采油平台上的一个皮肤黝黑的采油工人;48岁,他已成为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大通的中国区总裁。32年间,他从一个普通的采油工人,成长为一个在全球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投资银行家,这期间他还从事过新闻记者、美国执业律师这些看上去没有任何关联的职业。最近,他又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放弃每年以亿元计的收入而转投港交所,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第一位“非港人”CEO!

他就是2010年1月16日正式接任香港证券交易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他的人生,用“传奇”一词来形容毫不为过。

与众不同求学路

若了解了李小加,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内地投资银行家。其奋斗史在当今国际投行的华人高管中十分典型,显得与众不同,极富传奇。

李小加,生于北京,长在甘肃。16岁那年,作为中海油前身企业的一名石油钻井工人,他参加了中国最早的海上石油钻塔工作。“当时,我从技校毕业,招工去了渤海湾做采油工。”在渤海湾“小破铁皮搭起来的采油平台”上一间小小的房间里,他与14个青壮年轮流盯班、采油,为了顺利采油,冬天里顶着寒风去刮油管中凝固的蜡……

如果说4年的采油工生涯为李小加之后的人生作出了什么关键铺垫的话,那就是让李小加学会了英语。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抱着收音机学习。闲暇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去大学门口蹲着,看那些进进出出的大学生。

1979年恢复高考,李小加如愿考入厦门大学英语文学系。之后任职《中国日报》驻北京记者及编辑。1986年,中国掀起一股出国潮,李小加和太太也加入其中。

“当时我们写给美国大学的申请信特别直接。”李小加笑着说,“原文大意是:如果学校需要我们交申请费的话,就请不要回复了。因为回复也没有意义,我们没有钱。”

这封奇怪的申请信,引起了阿拉巴马大学的注意,并最终招收了李小加。1986年,李小加来到美国,开始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

李小加在读完新闻学硕士后,决定再攻读法学博士。虽然他的成绩达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要求,可是因为没钱,李小加只能无奈地拒绝了哥大。这引起了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教授的注意,于是爱德华教授专程打电话询问。后经过面谈,爱德华教授决定帮助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而李小加也因此幸运地成为了巴菲特、奥巴马等人的校友。李小加后来多次提到爱德华教授是他生命中的贵人,而在爱德华教授退休后成立基金会遇到困难时,李小加更义不容辞地解囊相助。

激情投身投行界

“才智过人、表达能力强、有亲和力都是作为一个成功投资银行家必备的素质,另外,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银行家,必须是满怀激情的……”

李小加拥有投资银行家要求具备的种种素质,这可能也是他放弃律师职业进入风起云涌的投行界的重要原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毕业后,李小加幸运地成为一家全球性律师事务所达维律师事务所的一员,之后又加盟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主要业务集中于证券及兼并与收购业务上。在此期间,李小加作为海外律师参与了第一批中国海外发行债券的全过程,并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主承销商――美林证券。1994,因为觉得做律师视野太窄,李小加决定加入美林,从此他进入了投资银行业。

在美林的9年时间里,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激情,李小加做到了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的职位,并牵头进行了涉及中国业务的多项重大交易,个个都可谓重量级:价值1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全球发售、吉林化工2亿美元首次公开发售和在纽约及香港的双重上市、中国移动72亿美元股本及股本相关融资项目、中海油14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售和中国电信15亿美元首次公开发售……

尽管在美林功勋卓著,但出于“做得太久,总是想做一些新鲜的事,也该动一动了”的考虑,2003年3月,李小加离开了美林,跳到摩根大通,负责其在华投资银行的业务。这在当年的投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相关媒体分析认为,李小加是摩根大通在中国攻城掠地、全面布局的一颗重要棋子。而李小加也没有让摩根大通失望:2006年,摩根大通在中国股票(包括香港)交易的账簿管理人排名榜中首次登上第一名的宝座,这一年也被媒体总结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转折年”,当年摩根大通共完成14个融资项目,9个并购项目,对比两年前其投行业务还排在10名以外,可谓进步神速。

然而,在摩根大通任职期间,最被人津津乐道、也是李小加最难忘的项目竟是一个失败的项目。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这起收购案被认为是中国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而广受关注。在这次收购中,李小加及其团队就像个“红娘”,为促成“婚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他四处游说、各方斡旋,不仅要说服“女方”(优尼科),还要说服“女方家庭”的各个相关、不相关的成员;另外,还要协调来自“男方家庭”(国内监管部门)的关系。李小加这个“红娘”当得辛苦,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此次“联姻”没有成功,但回忆起此次收购,李小加也仍然是十分释怀的:“中石油收购优尼科这个项目本身实际上是为中国的企业,为中国的发展,包括中海油本身在世界范围作了一个不能再好的广告,它告诉世界,中国要走出来了。这个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对我个人来说,想到自己曾经是制造历史的一部分,这已经让我感到非常幸福了。”对失败的事情仍充满了激情,或许这种激情才会长久。

新使命并不轻松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个岗位上为香港和内地金融发展做一些事情。”尽管李小加的个人经验卓越,但是能否挑起港交所的大任,在香港业界仍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担忧的一方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市场操作人士,他们对于李小加能否尽快熟悉相关监管业务表示忧虑。因为经营投行与港交所不同,后者是很独特的行业,要了解市场平台。另一类港人的担忧则反映出一种失落感。不少财经界人士其实希望由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接任港交所CEO,李小加的获任至少显示,香港本土的金融业管理人才储备已经出现危机。

李小加的投行生涯,几乎参与了内地国有巨型企业海外上市、并购的主要项目,积累了深厚的经验;而其自身的国际投行高管身份和长期的美国学习工作生活经历,自然又赋予了其扎实的行业底蕴和国际化视野。其实此轮候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人选不止1人,但李小加能突围而出,正是港交所委员会欣赏他兼备的“中西合璧”条件。正如李小加自己对于上任目标的说明:“我的目标是将香港打造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国际市场,外国企业会在香港挂牌,以得到中国投资者的资金,正如现在国企在香港挂牌,用以吸引外国投资者一样。”

不管哪一个观点占上风,可以肯定的是,李小加的新使命不会轻松。因为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向上行,股市旺顺,港交所的交投额和利润年年创出新高,但目前全球都在经历一场痛苦的金融危机,香港市场更是首当其冲,加上上海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让港交所开拓新产品和市场,应对上海的挑战,这将是对李小加能力的更大考验。

更有金融界人士指出,对于李小加来说,如何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美国、香港和内地,把握好平衡的尺度显得颇为重要。此外,如何既借助摩根大通的良好背景资源,又能做到秉公执法、避免与“老东家”发生不必要的“纠葛”,将是他面临的第二大考验。(综合自《证券市场红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投资者报》侯斐舒时 冯青邓妍/文)

上一篇:董文标:民营银行的掌舵人 下一篇:春节日历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