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陇原觅宝踪

时间:2022-07-09 05:37:42

文物普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分别于1956年、1986~1989年组织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总体情况,共查明文物点1.3万多处。这两次文物普查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文物事业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甘肃作为全国文物大省之一的地位。

近年来,甘肃省各地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在国内外引起瞩目的重大发现不断涌现,国际文化遗产类型新理念的引入,使得许多原本不被认为是文物的东西,如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商业老字号等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遗产,甘肃在这一领域的调查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的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家底。2007年8月,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立,14个省直部门和省军区的有关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文物局。各市州、县市区于2007年底前也相继成立了普查领导和工作机构。与此同时,甘肃省普查办还举办了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培训班,对各市州、县市区文物普查业务骨干共148人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随后,各市州、县市区相继开展普查培训工作,培训普查工作人员500多人。

三普:那些事和那些人

自2008年3月起,甘肃省三普工作正式由第一阶段的准备阶段转入第二阶段野外实地调查阶段,也就有了许多可记叙的事和人。

覆盖全省每一寸土地

三普野外实地调查工作严格遵守三个原则,其一,野外实地调查工作以县城为单元展开;其二,行政村覆盖率要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三,以新发现为重点,同时展开复查。这三项原则的确定,表明三普工作基本要覆盖全省每一寸土地,而且这三项原则互相印证、互相监督、缺一不可。

突出一个“新”字

三普中的“新”字,一是指新发现文物,就是未经过第二次文物普查,也未经过任何文物行政部门调查登记的文物,寻找新发现文物相较于复查文物点来说,难度更大,新发现文物点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三普深入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普查队员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逐渐总结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模式,通过访问群众、查阅史志等方法开展工作,效果显著,成绩斐然。二是指新品类文物,所谓新品类文物即不同于传统文物概念的不可移动文物,概而言之,就是指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2007年9月30日之间,能够反映此阶段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社会文明、社会艺术等领域发展情形的不可移动文物。摸清新品类文化遗产的家底,是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避免文化遗产保护的断层,为后世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在解决困难中前行

三普的实践,可以说是在不断地解决困难中前行的历程。其中新品类文物的认定,是三普最大的难点,也是最辛苦的工作。新品类文物的认定缺少较为规范的标准,究竟何为新品类文物,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准确的、适用的概念。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全面展开以后,各地对于新品类文物的理解和认定均有不尽相同之处,最后,普查人员在国家普查办的指导下,本着“宜宽不宜紧”的原则解决此问题。

新品类文物分布面广、数量较多,甄别难度较大。以传统民居为例,在较为聚居的民居中间找出有代表性的、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或稍前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民居,就需要对该区域的民居进行逐个摸底,而且居民们对三普的认知和配合态度也不尽相同,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品类文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大部分都是集体、社团、法人或个人拥有,所有者或使用者除了对新品类文物的概念在理解上需要一个过程外,仍然处于生产和使用状态的工业遗产、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新品类文物的潜在经济利益也决定着他们对于三普调查登记以至今后保护工作的态度。作为文物被调查登记建档后,就会受到《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规章的保护,今后在实施企业或资产改组、合并、分立、转让、改建、扩建等有可能影响文物保护的行为时,就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普查队员为了打消这方面的疑虑,不得不花费更多普查之外的精力来做解释说明工作。此外,甘肃还有一些与国防、军工有关的新品类文物地处军事和保密单位之内,进行普查时,还要兼顾保密要求,办理重重手续,无形中又增加了普查难度。

普查队员的苦与乐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正是因为处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才得以较完整的长期保存,如古遗址、古墓葬多分布在水系流域的台地上,长城、烽燧较多地分布在崇山峻岭、荒野戈壁之地。三普提出行政村野外实地调查覆盖率要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的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甘肃省三普队伍没有整齐的着装,没有高性能的越野车,队伍中有年过半百的中年人,有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男同志,也有把家庭孩子交给丈夫打理的女同志。受伤了,养好伤继续普查,生病了,吃药打针后继续工作,受了委屈,擦干眼泪又行走在普查的路上。他们抛下父母、伴侣和年幼的孩子,翻山越岭,风里来雨里去,如此不计付出的精神,只因甘肃文物人对事业的热忱。

三普:收获与影响

文物大省要用数字来说话

目前,甘肃省三普工作已进入验收尾声,即将转入资料整理汇总阶段。据统计,三普中甘肃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513处,其中复查11318处,新发现7195处,另调查登记消失文物1057处。部分县市区已经将一批三普中新发现的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从类别上看,除复查文物点基本是传统文物类型之外,新发现文物在涵盖传统类别的基础上,还涵盖了传统民居、工业遗产、水利设施、古树名木、20世纪文化遗产等新品类文物,从分布上看,对于二普时没有覆盖或遗漏的区域进行了普查,基本上实现了文物普查无盲区,同时,初步掌握了甘肃省文物点的分布规律,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甘肃省文物的保存现状和保护现状,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城镇化建设、文物保护投入测算等政策性决策都提供了准确、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提升了文博队伍素质

文物普查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通过三普的锻炼,甘肃省文博界原有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同时,因三普需要而补充的新人,一方面熟悉了文物工作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掌握了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和技术设备。经过普查大练兵之后,甘肃省近千名普查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当前的普查工作,还是在今后的文博工作中,都将是骨干力量。

三普是宣传队

三普工作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与普查工作同步开展宣传工作,专门下发普查宣传方案,这就为公众了解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窗口。事实证明,宣传工作的到位为普查工作赢得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甘肃省各级普查机构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工作简报等多种方式向系统内和社会公众进行了广泛宣传,《读者》杂志也刊载了关于普查工作的文章;普查队员在工作中发放普查宣传单,向群众宣传普查背景、目标、意义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文物普查工作的认识。通过媒体对新发现文物的多次报导,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积极向普查组提供线索,对普查人员深入了解掌握文物资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三普工作开展和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

现代化的成果利用手段

三普成果最终将形成甘肃省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分布电子地图、信息管理系统和普查档案。届时,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将逐步进入以电子管理系统进行存储、查询、整理的时代。甘肃省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均有统一、惟一的编码,准确分布在电子地图上面,通过专门软件,随时可以进行文物数据的调取工作,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将更为精确,这对于文物行政管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科研人员,如果想寻找一个文物点的相关数据,只需输入该文物点标准或相近的名称,将迅速、准确地找到该文物点的位置、周边情况、属地、简介等文字性内容,即可以找出该文物点的位置图、平面剖面图,照片等视觉性内容,还可以找到该文物点处于同类别文物点所占比例等统计性内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普摸清了全省文物资源最新家底,完善和充实了省情省力数据库,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从长远来看,三普成果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甘肃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的优势,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加快甘肃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上一篇: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下一篇:丝绸之路(甘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