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地选择变迁的居民旅游行为研究

时间:2022-07-09 03:57:19

基于旅游地选择变迁的居民旅游行为研究

摘 要:根据Cohen的分析,旅游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特别取决于他是否依附于某个“中心”这一问题,以及这个“中心”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中处于何种位置。依据此种观点,认为中国居民旅游行为中存在一个现代化都市文化形成的社会“精神中心”。通过对、陕西和上海的旅游接待数据,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中国居民的旅游行为既呈现出偏向“精神中心”的旅游行为的绝对优势,又呈现出背离“精神中心”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为倾向。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为

本文希望揭示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现代性的视角关注中国现代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社会事实”的具体情况。并对这种旅游现象的心理发生机制进行探讨,寻找产生此种现象的社会结构原因。

一、旅游偏好的塑造

不可否认的现代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因为现代性的发展使现代旅游发展成为可能。

麦坎内尔(MacCannell)无疑是第一个从现代性社会学角度来解释旅游现象的学者,他将旅游者看作是“寻求真实的疏离的现代人”,认为现代人的疏离促使他们去别处寻求真实的生活。他们追求真实的程度和深度取决于他们疏离的程度。旅游如何同现代性发生联系。在这一点上,通常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旅游源于人们对现代性阴暗面的反应和抵抗,因此,旅游被当作是对现代性所造成的异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活节奏的程式化等等状况的暂时解脱。旅游成了反映人们对现代性不满和怨恨的镜子。在这个意义上,旅游的社会发生是根据现代性的推力来解释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旅游需求不过是现代旅游工业(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部门之一)基于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对人的欲望加以操纵、诱惑或控制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旅游是根据现代性的拉力来解释的。这两种观点各自都包含部分的真理性。然而,如果它们各自排斥对方,它们就都是片面的了。因此,二者只能看作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实际上,旅游是现代性既“推”又“拉”的结果。根据科恩(Cohen)关于旅游与“中心”的观点,可以对上述两种心理机制的社会结构原因进行一个解释。科恩(Cohen)认为通过分析旅游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可以阐述上述两种心理机制问题,即这种位置和意义源于旅游者整体的世界观,特别取决于他是否依附于某个“中心”这一问题,以及这个“中心”在他所生活的社会中处于何种位置。因此,旅游体验的不同模式以及不同心理状态被认为和人与多种“中心”之间不同类型的关系相关。

在此种意义下“精神中心”便于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性最突出的特征是用“科学和理性的支配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世界。马克斯・韦伯则将现代性的特征概括为“理性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从现代性中可以看到城市化、商品化、标准化、生态恶化成为的主要社会特征,这种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特征的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对于高度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文化领域具有很强烈的向往,加之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经济发达,工业发达的现代化都市文化成为了,社会人们的“精神中心”。根据这个“精神中心”并依照与此种“精神中心”的位置的不同关系,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行为倾向。

二、中国居民的旅游偏好行为

现代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其现象的分析比较难以开展,因此本文仅从旅游地的时间变迁角度对近十几年的中国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主要的操作方法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性质进行分类,能够体现出不同性质特征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大致分类,并选取几个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旅游目的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由于收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取仅停留在省级单位,选择了三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分别为:上海市、陕西省、自治区分别代表都市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与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目的地接待人数,旅游目的旅游业收入。两项指标,且两项指标均采用年增长率进行计算。最终通过对其在经历时间维度上的数据的变化,分析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从而得出一定的旅游行为特征的结论。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三个样本与全国的游客接待人数增长率分析,其中全国从1998年-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平均年增长率为12.54%,自治区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为37.08%,陕西省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为16.55%,上海市为10.05%。只有上海市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自治区的增长比率在多数时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市在多数时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则表现比较稳定基本与全国平均状况持平。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三个样本与全国国内旅游业收入增长比重分析,其中全国从1998年-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平均年增长率为19.19%,自治区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为49.81%,陕西省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为25.42%,上海市为16.04%。只有上海市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自治区的增长比率在多数时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市在多数时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则表现比较稳定基本与全国平均状况持平。

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近15年内中国居民对于旅游地的选择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倾向变化,从以上海市为代表的都市旅游方向,转向了以陕西和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旅游方向。但不能忽视一点,以上海是为代表的都市旅游景观仍然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上海市为代表的都市旅游并不表示在中国居民旅游选择上的衰落。所以,可以看出中国居民在的旅游行为选择的双重性倾向。在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向,与走出原来的“精神中心”的行为倾向更加明显,但在对“精神中心”追求方面有保持这绝对数量。

三、总结

正如前述分析,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开始了当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国开始了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伴随而来的工业、经济与城市的发展,加之与城乡差距的对比以及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中城市与工业的确实,使得现代社会中高度商品化与现代化的都市成为了全体社会的“精神中心”。现代性催生了这种“精神中心”,促使了人们类似朝圣一般的旅游行为。与之相反,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一些与现代性相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活节奏的程式化等现代性问题在中国也逐渐发生,于是人们开始逐渐背离了社会的“精神中心”开始对不同的旅游景观进行行为选择。

因此,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了类似“围城”现象的旅游行为,一方面人们追求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的“精神中心”,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又出现了人们背离“精神中心”的追求真实与自我的另一种旅游行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春鲜.旅游概念诠释[J].经济地理,2006,(12).

[2] 董培海,李伟.旅游、现代性与怀旧――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旅游学刊.2013(04)

[3] 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社会学研究.1999(06)

上一篇:独辟蹊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下一篇:菲律宾长滩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