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唤醒儿童的源泉

时间:2022-07-09 02:05:07

爱,唤醒儿童的源泉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对学生的赏识教育。什么是赏识?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简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培育人性美、人格美,让赏识教育“勿”入歧途呢?

一、真爱,唤醒成长信心

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激励要放在克服困难之前,赞赏应放在克服困难之后。然而,赞赏一度时期走入了死胡同。不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为赞赏而赞赏的肉麻局面。一次听课,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站起来正确回答了老师的一个简单的问题。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整齐划一的掌声:“啪-啪-啪,你真棒!”同时所有学生向她伸出了大拇指。本以为这是一个特例,岂知整堂课的赞美是一样的、机械的、木然的。试想一下,一个坐在前排的的学生能看到后面同学送给她的大拇指吗?她对这种赞美究竟有几分感动呢?进行程式化鼓掌的学生又有几个是真诚的呢?他们没几个能知道发言者所棒之处,仅仅是为了走过场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迎合心理,为了讨好对方,不惜违背良心。与其这样伤害学生,不如让自由鼓掌响彻课堂,让认真倾听后心灵震动的掌声响彻课堂。这样内心情感的迸发才是真正赏识对方,激发上进心与求知欲。

由此可见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孩子感到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能战胜挫折、战胜困难,是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人。

二、慈爱,唤醒生长需求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赞美。课堂评价标准往往要求教师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为了“达到评价标准”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赞美,甚至出现了用橡皮、铅笔等作为奖品激励学生发言的作秀现象。随意赞美无异于将赞美廉价化,让学生审美疲劳。还有的老师没有摆正师生关系,一味地尊重个性化阅读感悟,去迎合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请看一老师《在滥竽充数》结课时,提出: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很多学生都夸南郭先生“聪明”“小心谨慎”……教师大加赞赏。我们都知道,这种时候就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一味地迁就表扬是不可取的。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极易产生“我说的就是正确的”的心态。所以赏识要实在,让学生看到成绩,看清努力的方向。

请看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读熟了吗?

生:(回答干脆响亮)熟了!

教师指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并没有所说的那样熟练,甚至有的字词还读错了。

师:课文由读不熟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着急。你再读一遍吧!

学生虽然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但没有什么感情。

师:(依然充满热情)瞧,才第二遍,你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多棒啊!下面,我们还要读出感情来哦!

以上赞美,不只有对学生的肯定,也有慈祥地提醒,在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评价声中,学生知道了“好”在何方,“差”在何处,前进的目标是什么,这与那种单一的“好”、“很好”、“棒”、“你真棒”之类为激励而激励的表扬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不只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如果怎样”的激励艺术去赞美学生,同时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三、严爱,唤醒生活意志

我们可爱的国家中很多人并不是注重孩子的整体成长环境,从出生到学校教育,到成人,一味地给予他们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多的忽视了他们健康心理的成长和正确观念的建立,进而造成人格的缺陷。在一味的赞美声中,孩子的内心深处滋生了:世界唯我,爱慕虚荣。在偶尔的批评与责备面前,突然感觉蒙受“奇耻大辱”。跳楼、自杀、离家出走等悲剧不断上演。痛定思痛之余,发现正是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以及孩子第二任老师的我们总是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去所谓塑造孩子。那些优越感较强的孩子在一声声赞美声中迷失了自我。骄娇之气和心灵的脆弱,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总有推托的理由,这种氛围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在成绩面前虚荣、骄傲;在失败面前脆弱、自卑;在困难面前退缩,没有责任心;在集体中心胸狭窄、爱嫉妒,搞不好群体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小说堪称教育典范。小说主人公巴迪7、8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母亲跟我们一样,兴奋极了连声赞美“精彩极了”。父亲却认为——这诗糟糕透了。在父母的争吵声中,巴迪的心碎了,跑进房间失声痛哭。其实巴迪的父母都有道理,母亲是从他写诗的行为而发出的赞美,如果父亲也随声附和,那么就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失去理性的思考。从孩子成长考虑,父亲选择从内容上进行批评。但这也是爱,严厉的爱。所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同时也需要风雨。只有经历风雨的锤炼,才更坚强,才能感知真爱,懂得感恩。要不然小说主人公巴迪不可能努力进取写出大量的作品回报社会。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从人发展的角度出发,用好赞美与批评这把双刃剑,平衡心态使孩子的人生不至偏离航向。

综上所述,只有真诚、实在的赏识外加善意的批评,才能点亮孩子自信的小灯,才能使他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不至于沦为欣赏品,在他们的像很软透明皂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道终生难易抚平划痕。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读图能力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