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理学激兴趣立足语文课促高效

时间:2022-07-09 01:54:46

聚焦心理学激兴趣立足语文课促高效

现代教育实践说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笔者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培养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动机需要是推动学习者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但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呈正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即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强度,均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1.选择适宜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据研究,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学习效率会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不宜过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为宜,题目设计由易向难逐步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较轻松的学生,在要求他们完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其语文审美能力。而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是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会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

2.建立一种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美国心理学者麦克里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的氛围有益于其成员成就动机的提高。家长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班级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班级有好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我们语文教师更应努力在班级中创设这种竞争氛围,并激励学生主动地创造这样的氛围,这样,学生在竞争中自会提高成绩,提高兴趣。

二、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知识的摄取,只能经由这扇门。但注意力不是稳定不变的,很多外界或内在的刺激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中吸引开,大大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习目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新月异”的。人的认知心理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的事物,人们的注意度就不高。不然,只会将人的心理弄得疲惫不堪。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见过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审美疲劳。平常我们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经常是老师讲,学生回答,偶尔加上一次讨论。这么熟悉而枯燥的模式,对学生的冲击并不强烈,若能以较新奇的形式出现,则会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让学生借助听筒听听自己的心跳声;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先让学生观看与课文配套的影片,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在教学《口技》时,先看口技表演,让学生直观感受口技表演的逼真……将学生置于艺术的情境之中,他们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运用内驱力受阻原理,吊足学生胃口,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生理心理学认为:“人或其他动物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任何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它的注意。另一方面,一种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迫切,而引起相应行动的刺激范围也越宽广。”(《生理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也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老师的教学,也应该像海面上移动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探索,让学生有所期待。就如我们在看电视时,电视节目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插播一段广告,或干脆第二天再播放,这种故意使内驱力受阻的形式,使人的注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更能激起人们观看的欲望。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拿着听筒问学生想不想听听自己的心跳声?当学生都说“想”时,我故意卖关子,说“谁能在这节课上表现好我就给谁听”,这样一来,学生来劲了,上课很认真,积极举手发言,都争着做最好,希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根本概念,人的心理在人的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中形成,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又在人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第二课堂存在的必然性,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又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源。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当前语文教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这说明语文学习应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第二课堂”,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

1.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是语文创作的源泉,生活为语文创作提供了千里沃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在婴幼儿时起就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在活动中领会和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把教学环境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强化生活意识,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自己对人物不同心理的把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组织编排小品剧,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投入,他们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表演、富有创造性的采访,将皇帝、大臣、小孩三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学生们强烈感悟到皇帝的昏庸腐朽、不务正业,大臣们的虚伪,小孩的天真无邪、无私无畏,同时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融入社会,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坚持在活动中陶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组织春游,让学生置身于山水,体会语文的博大精深;学习戏曲,开展一次“戏曲大舞台”活动,让学生学唱黄梅戏,学唱越剧,体会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学到坡,带学生参观位于丁蜀地区的东坡书院,感受一代名人的千古豪情。社会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生活处处是语文。

四、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技巧,促进兴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中不乏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技巧,将会使他们轻松学习,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了一条非常著名的遗忘规律,称作“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这表明我们的知识呈现先快后慢的遗忘速度。从这一规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就应及时复习。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这样就能使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减少遗忘。

再如,现在的学生一背书就觉得辛苦,其实,只要做到劳逸结合,尤其是注意科学用脑,就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记忆量。一般而言,人的大脑一天有四个记忆高潮。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此刻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又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这是第一个记忆高潮。上午8点至11点是第二个记忆高潮。此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脑具有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第三个记忆高潮是下午6点至8点,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习过的知识,加深记忆,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睡前一小时,是记忆的第四个高潮。利用这段时间对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不易遗忘。正确地使用这四个记忆高潮,则对我们的文科学习非常有帮助。

用心理学知识武装我们的大脑,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学生只有乐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的教学之中,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上一篇:提升校本研修实效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著述署名见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