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电事业上孜孜不倦

时间:2022-07-08 11:31:54

在水电事业上孜孜不倦

他参与制造了多台水电机组,见证了葛洲坝、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他是我国大电机和水轮机制造者,我国发电工程及其设备制造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梁维燕。

很长时间以来记者都在想办法与梁老联系,欲对他进行采访,但一次次都碰上梁老出差,终于有机会采访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了,他风趣的说,如果你再晚几天就又找不到我了,下周还要出差。年近八旬的老人还这样孜孜不倦的为了我国的水电事业四处奔波,这样的精神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肃然起敬。

做装备强国自主创新是关键

自主创新是我国水设备制造企业的灵魂。作为我国大电机和水轮机的制造专家,曾参与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设备的研制,长期在一线领导企业技术工作的梁维燕院上深刻体会到自主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以其深刻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告诉众多的水电设备企业,如何才能插上自主创新的翅膀。

1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这是唯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要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以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建立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更全面的,是符合当今实际情况的。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决定着地区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外商来华独资或合资建立企业,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迫使国内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迅速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已经形成优胜劣汰的局势。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企业同样面临这种形势。

三峡工程水电机组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典例。长江三峡工程经过近八十年的设想,勘测、规划、科研、论证,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自1984年开始,梁维燕受聘三峡工程论证机电专家组成员,参加机组设计与研制论证研究,极力主张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于国内制造。在1996年三峡工程左岸14台700MW水电机组国际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全部经济与技术由中标外商负责,必须与中方有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方转让技术,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大力支持下,哈尔滨电机厂和东方电机厂接受技术转让,完成必要的技术改造,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按时完成分包任务,包括以中方为主制造的两台机组,实现提前一年建成左岸电站,哈电、东电达到自主设计、制造700MW级大型水电机组的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参与三峡右岸12台水电机组的国际竞标,各获得自主设计制造4台700MW大型水电机组的合同。在新建龙滩、小湾、拉西瓦、构皮滩等大型水电站都有国内设计制造的大型水电机组。国内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将达到3亿千瓦,每年新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国内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了竞争力,能够占领市场,但国际上制造水电设备的知名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水电设备合资企业,竞争仍十分激烈的,只有不断自主开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

2自主创新需要政府扶持

首先,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政府要扶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三峡工程机电设备从1983年开始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科技攻关计划,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近年国家对一些重大设备建设项目的国际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外商必须向中方转让技术并合作制造,促使国内制造企业消化吸收。在科技攻关中给予一定的研发费用支持,批准企业实施包括科研设备在内的技术改造项目,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央和省、市政府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第二,企业需要有自主研发的手段。建国初期成立的企业都有研发部门,有各类的试验室,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基地。近几年由于市场开发的需要,相关企业每年都要投入近千万元的科研费川,才能使大型水电机组较好地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应一方面提高职工收入,留住人才,这笔费用是不多的,同时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加试验装置,为自主研发创造条件:

第二,企业需要实行产学研结合。企业自己技术力量是有限的,确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课题,需要寻求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的合作,发挥各方的优势。

顶着压力建设葛洲坝

梁老永远忘不了长江葛洲坝水力枢纽工程蓄水发电的那一大。梁老主持的葛洲坝125MW机组研制成功,获得了国家质量金奖,这是我国发电设备获得的第一块金质奖章,整个葛洲坝上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靠自己力量搞出来的科研成果,而且产学研结合,产品运转很好。从1981年投入第一台,到1988年哈电制造了13台投入运行,迄今葛洲坝机组仍居世界转桨式水电机组的前列。”梁老自豪地说。

然而凭借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葛洲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梁维燕回忆起当时情景至今感慨万千。1970年12月26日,主席批示“赞成兴建此坝”,葛洲坝工程在当时的环境下,立即开工。机械部组织工厂作170MW水电机组的联合设计,以适应“三年发电,五年建成”的要求。1971年5月,梁维燕参加机组设计审查,在严肃的政治压力下,提出可靠的方案,会议主持人接受改进意见确定机组参数,当场交出毛坯订货图,工厂立即投入生产准备与制造。

那时在大坝施工过程中,为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亚新研究了5个叶片・的125MW机组,由哈电机厂设计制造。制造初期,转子室下环不锈钢板段用等离子切割机下料成型后运往工地,坡口没有磨平,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在《机电日报》头版点名公布,作为项目负责人扪心自愧,全厂震动,开展质量大检查,健全管理制度,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那时是在自责与批评声中前进。”梁老说。

当时,葛洲坝工程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空前的,给水电建设战线上的全体职工带来了巨大鼓舞。梁老说:“我们那时共提出了49项科研课题,没有推力轴承试验台,我们就到三门峡水电站做试验,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科研成果。”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葛洲坝工程完全是国内设计、采用国产设备,是集成创新的典例。迄今运行良 好,近年来又进行增容改造,出力达145MW。

荣誉面前表现低调

“我是其中一分子。”这是在采访梁老的时候,他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他说:“我一辈子没得到过什么荣誉证书,都是集体的荣誉,事都是大伙干的。我只不过是技术上的领导,国家的重大成果都算到我这个‘领头羊’身上了。”

回忆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计制造800KW立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情形,梁老说:“这是团结的力量。”在现在看来,这是一台很小的机组,但在当时五十年代,条件极其艰苦,依靠老工人和技术人员攻克一道道难关,还经过厂内的总装试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是很不容易的。当看到或听到工厂制造的机组在电站正常运转的时候,兴奋的心情激励着自己应该付出更多更多。

之后,梁老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加工装配车间里工作10年,梁老整天穿着工作服、高腰翻毛皮鞋,和工人在一起,业余时间讲一些技术课程,关系十分融洽,交识了许多朋友,也学习了不少实践知识。

回顾自己的科技生涯,梁老感慨万千:“搞工程的,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都是团队的力量,我只是其中一分子。”

今天的梁老仍然为我国的水电事业把脉。他曾十分感慨,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开发,博采众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改进我们的管理和增加科技投入,大胆创新,就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工业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后记:

梁维燕(1929.10.2一)发电工程与设备专家。原籍山西省襄陵县,出生于北京市。195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37年,调任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现任哈电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研制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获国家优质金奖,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持全国第一台引进技术制造的600MW汽轮发电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主持突破高压定子线棒主绝缘防晕层电腐蚀的技术关键,实现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防晕层半导体带包扎后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无电压击穿,延长机组寿命。参与三峡机组论证,肯定国内制造的可行性,提出了有益的建议。1999年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任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1995年5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篇:加强技术改造 建设坚强电网 下一篇:浅谈谐波的产生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