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不闲 第4期

时间:2022-07-08 10:13:28

编者按:如何扭转团场职工固守的“种地挣钱”的单一思维,如何使团场职工在漫长的冬季“摆脱”“清闲”的状态,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新的创收途径,是兵团各级党委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新年伊始,本刊记者深入农四师、农十师的部分团场、连队采访。从职工忙碌的身影、幸福的笑脸上,记者看到了他们精神面貌的大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转变。

养牛羊、割芦苇、种花草、打短工……这个冬季。农四师和农十师的职工群众一点也不清闲。有各级领导干部的引导和帮助,有团场产业的拉动,经过实实在在的培训,职工群众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许多人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门道,日子过得忙碌而又充实。

付方柱、付方力:钟情养殖奔小康

1月14日,阿勒泰地区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5摄氏度。在农十师181团14连的一个羊圈里,付方柱、付方力兄弟俩正忙着给羊添加饲料,严寒并没有挡住兄弟俩的热情。

付家兄弟俩从事畜牧养殖已有25个年头,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只羊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只,圈舍面积从2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平方米。

“前些年,牲畜市场很低迷,再加上团场没有好的政策带动,我们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付方柱说,“有些职工甚至嘲笑我们。认为我们是瞎忙活,还不如在家里打牌、喝酒,落个清闲。”

“有几次,我和哥哥几乎要绝望了,但我们相互鼓励和支持,终于挺过来了。”付方力说。

守得云开见月明。随着181团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畜牧业上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牲畜市场价格的回暖,付家兄弟俩渐渐尝到了这一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甜头。2009年,兄弟俩获得纯利25万元。

181团团长陈光荣说:“‘先富职工、后富团场’是181团近几年的工作思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切实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职工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几年,181团着力发展畜牧业,带动了一批职工增收致富。”

181团拥有四季自然草场52万亩、人工草场15万亩,畜牧业是该团的传统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该团曾是兵团三大畜牧团场之一,年末母畜存栏量最多时达到7.2万头(只)。

前些年,由于畜产品价格下跌,养殖户的积极性遭受重创,该团相当一部分职工放弃了养殖或减少了养殖数量。团场畜牧业开始滑坡。年末母畜存栏量一度降至2.2万头(只)。

面对这一情况,181团党委一班人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冷静思考,认识到要想发展畜牧业、增加职工收入,就必须改变过去小家小户自繁、自育、自销的粗放经营模式,必须加快育肥出栏速度,走专业化、集约化,养殖育肥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该团选择了15户有能力、有经验的养殖户进行重点扶持,为他们划地建舍、补贴建设费、赊欠建筑材料、协调贷款,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年育肥出栏5000只羊的养殖大户。仅2009年,团场就补贴各种建设费300多万元。为养殖大户协调贷款1445万元。

5年来,181团以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形成了以养殖小区为龙头、协会牵头大户带动、扩大养殖规模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目前,该团已投入养殖小区建设资金4173万元,建成养殖小区7个。其中,奶牛养殖小区1个、肉羊育肥小区2个、养羊小区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目前,该团已有209户养殖户入驻养殖小区。

2009年,在团养殖协会的扶持带动下,全团新增畜牧养殖户50多户、畜牧从业职工100多名。

不仅如此,该团近年来还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使种植业结构由以经济作物为主逐步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并形成了以订单作物为主的种植格局。

2009年,181团完成苜蓿播种面积1.8万亩、青贮玉米4200亩、饲料玉米4102亩,新建青贮窖46座。

“有了团场的好政策带动,我们的信心更足了。”付方柱说。

2010年,付方柱、付方力兄弟俩决心继续增加投入,新建2座青贮窖,使牲畜年出栏量达到2000只。

刘继云:割芦苇也能生财

1月15日,天空飘起了雪花,凛冽的寒风吹得人手脚冰凉。然而,在农十师183团8连的一片芦苇荡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十多名职工正站在半米多深的积雪里收割芦苇。刘继云就是其中的一员。

“只要肯出力。就能赚钱,而且不需要什么本钱,这样的好事不干白不干。”刘继云兴奋地说。

刘继云是8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前些年,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全靠他承包的79亩地。虽然省吃俭用,但日子仍过得捉襟见肘。

阿勒泰地区的冬季长达6个月之久,闲时半年没有收入,刘继云和其他职工都很着急。

“8连的芦苇很多。过去,我也想过能不能把芦苇变成钱,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有资源、没市场。眼看着一片片的芦苇一年又一年地枯萎,我既着急又无可奈何。”刘继云说。

2009年冬天。183团有关部门经过努力,终于为职工收割芦苇牵上了线、搭上了桥。团场与石河子天宏纸业公司签订了芦苇收购合同,并在11连设立了收购点,重点组织冬季没有收入来源的农牧职工收割芦苇创收。团工会还派出工作人员负责市场协调和兑现工作。

有了市场,又不缺资源,几乎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这让冬季没有收入来源的刘继云再也闲不住。

从去年12月中旬至今年1月中旬,刘继云几乎一天也没有休息,每天割芦苇都在800公斤以上。按照每吨200元的市场收购价格计算,短短30多天时间,刘继云就挣了5000元。

“我今年仅靠割芦苇就可以净挣8000元。有了这笔钱,今年就不用贷款种地了。”刘继云说。

8连副连长代西涛说:“入冬以来,8连已组织40名职工收割芦苇600多吨,仅此一项就创收13.8万元,平均每个职工创收3450元。”

“要让职工变冬闲为冬忙,干部首先要忙起来,忙组织、忙服务,把引导和推动职工冬季创收作为自己的责任。”183团团长晏忠诚说。

据统计,从2009年11月中旬开始,183团有芦苇收割条件的连队已组织了200多户职工家庭收割芦苇。截至目前,已收割芦苇近2000吨,预计户均增收3000多元。此外,芦苇收割还带动了十几户从事运输业的职工增收。

张燕:温室花卉闯市场

外面冰天雪地,大棚内却是春意盎然。1月16日,记者来到农十师188团4连的“张燕花卉销售部”,店主张燕正忙着给花浇水。

2009年初春,4连职工张燕和丈夫一起承包了2座大棚,进行花卉种植。10月,张燕又从乌鲁木齐市购进500多盆、35个品种的盆栽花卉。同

时,她还扦插育苗月季2万株。

张燕说:“随着北屯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绿化美化的面积不断扩大,花卉需求也越来越多,花卉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预计开春时,这两棚花卉上市后可获纯利近2万元。张燕说,她的养花技术,是从团场举办的冬季职工实用技术培训班学来的,有了这门技术,就等于找到了一条冬季增收的好路子。

单纯的养花、卖花、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大棚资源,张燕又想出另外一条生财之道。

“阿勒泰地区一到冬季,四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我的温室大棚有花有草,人呆在大棚里十分惬意。我想利用大棚发展冬季‘农家乐’,让人们在冬季也能体味生机盎然的春天。”张燕说。

谈及今后的发展,张燕说:“我要让我的花卉种植朝着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我希望能成为阿勒泰地区最大的花卉种植、销售、批发商。”

张燕的温室花卉只是188团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188团现有用于果蔬种植的大棚64座。用于养殖的大棚10座,用于花卉种植的大棚2座。

188团团长李新建说:“为了改变职工冬季在家闲半年的传统,将冬季利用起来增加收入,188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组织职工到兄弟团场、青河县、富蕴县以及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观摩,学习那里先进的养殖和大棚种植技术。”

如今,188团的大棚已初具规模,承包大棚的职工也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一个大棚年均可创收8500元左右。

韩风:在霍尔果斯口岸淘金

1月22日,走进农四师62团,一提起韩风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因为她经营了该团规模最大的一家饭店――伊斯兰餐厅。如今,韩风又将经营的触角延伸至霍尔果斯口岸,和62团的4名个体工商户合资开起了一家外贸公司。

“开办这个公司缘于一场培训。”韩风说。

2008年12月,62团举办了一个“创业培训班”。韩风和该团许多个体工商户都参加了那次培训。

那次培训给韩风的触动很大。

“老师们的授课很精彩,学员们听得也很认真。”韩风说,“从小作坊式的管理到企业管理,从家族式的管理到现代企业管理,老师们都深入浅出地讲解,再加上配发的材料也很实用,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那次培训中,韩风和团里的4名个体工商户产生了共鸣,大家都十分看好霍尔果斯口岸的区位优势,都认为在那里做外贸生意前景十分广阔。

于是,2009年9月,韩风和这4名个体工商户共同注册了“伊万农夫公司”。如今,韩风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商人做起了果品批发生意。

通过考察,韩风和4名个体工商户计划筹集更多的资金,在霍尔果斯口岸建设一座2万吨级的现代化保鲜周转库和果蔬包装厂。届时,该厂将为62团提供60个就业岗位,并为当地的果蔬交易搭建平台。

“像韩风这样通过冬季培训找到创收途径的人,在62团还有很多。通过各类培训,我们不仅要让职工群众学到创收的本领,还要开拓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觉悟。”62团政委程锋说。

为了让职工群众摆脱冬季“闲”在家里的状态。62团从2009年11月初推出了冬季“六项主题活动”,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研讨活动、科技培训活动、军事训练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职工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而且提高了政治觉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62团副政委侯广惠说。

阿不都热合曼・木旦:打工月收入近千元

包装、装箱……阿不都热合曼・木旦熟练地完成了一道道工序。1月23日,在农四师78团的果品保鲜库里,员工们忙得不亦乐乎。

阿不都热合曼・木旦是78团1连的一名普通职工,2009年承包土地32亩,其中有8亩苹果、24亩小麦。

“我去年种地的收入是2.2万元,这些收入只能解决一家四口的生活问题。如果有什么其他事,我再也拿不出一分钱。”阿不都热合曼・木旦说。

2008年6月,在78团做生意的哈里・木拉提看到了商机,投资6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容量为3000吨的果品保鲜库。2009年,他又投资200多万元扩建了一座容量为1200吨的保鲜库。这两个保鲜库既解决了78团果品冬季保鲜的难题,又为职工冬季创收提供了条件。

2009年10月,阿不都热合曼・木旦看到了这个冬季增收的好机会,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一起到保鲜库打工。

“这个工作不太累,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能挣1000元。我和妻子从去年10月中旬进厂,可以干6个月的时间,能挣1.2万元左右。有了这些钱,我们的日子就不那么紧了。”阿不都热合曼・木旦说。

78团生产科科长冯现格说:“今后,哈里・木拉提还将追加投资,计划建成万吨级果品保鲜库,能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个,将为更多的职工冬季创收提供平台。”

78团政委魏培民说:“78团现有人口5100人,人均耕地5.6亩。职工如果不通过其他途径增收,光靠那点耕地,很难养活一大家人。”

为了引导和帮助职工冬季增收,78团领导先后和霍尔果斯口岸的多家企业取得联系。组织数百名职工前去打工,又帮助职工搞起了温室大棚和牲畜圈舍。如今,78团已有上千名职工群众冬季不再闲在家里,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创收。

编后

农四师和农十师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只有让职工真正得到实惠,他们才愿意去忙。从中,我们得到几点启示:

一、领导干部引领。在农四师和农十师,领导干部首先忙起来,忙引领、忙服务、忙落实,帮助职工群众寻找冬季增收的途径,收效显著。

二、依靠产业拉动。农四师和农十师有丰富的资源,依靠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拉动职工群众参与,这样就可以增强职工群众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三、资金、项目支持。农四师和农十师各团场为了鼓励职工冬季创收,都设立了创收发展基金,鼓励职工和有种植经验的外来人员买断或租赁大棚。职能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在水、电、路、林配套建设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

四、培训注重实效。农四师和农十师都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办了丰富多彩的培训班,针对性强、注重实效,职工群众能够很快学以致用。

上一篇:爱的承诺 第4期 下一篇:枣树修剪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