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的“炎症”不相等同于中医的“热证”

时间:2022-07-08 05:10:39

西医的“炎症”不相等同于中医的“热证”

关键词 西医“炎症” 中医“热证” 不相等同

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的“炎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了中医的“热证”,但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就其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法、方药等各方面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来分析,西医的“炎症”不能完全等于中医的“热证”,即在西医“炎症”的范围内,除了有属于中医的“热证”以外,还有属于中医的其他许多证型。

举 例

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的咳嗽范畴,中医辨证认为其中风热犯肺、风燥(燥热)伤肺二型属于“热证”,而风寒袭肺则不属于“热证”,其病因、病机、症状为外感风寒之邪,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咯痰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皆为风寒在表之征。治法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以三拗汤、止嗽散等加减,不用也不能用寒凉清热之法及方药。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痰湿蕴肺型者,其病因、病机、症状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黏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之物,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卷,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治法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以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加减,而不能用寒凉滋腻之方药。西医的慢性胃炎,可概括在中医的胃痛、胃脘痛的范畴,按中医辨证,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型不属“热证”。如脾胃虚寒型为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胃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胃虚,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抗邪,所以进食痛止;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经脉皆失其温阳,所以疲乏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淡、脉虚弱或迟缓,皆为中气不足之象。治用黄芪健中汤等加减以温中健脾。又如病毒性肝炎中中医辨证为湿邪困脾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辨证为脾阳虚弱,水湿逗留、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脾肾两亏,气血不足、脾肾衰败,浊阴内盛等型;心肌炎中辨证为水气凌心型;妇科的盆腔炎中辨证为寒凝气滞型;骨伤科内,化脓性骨髓炎中辨证为正气虚弱型等,在西医都称为“炎症”,而在中医辨证则不完全属于“热证”。这种“炎症”不完全等于“热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西医各学科中。

讨 论

西医的“炎症”是指机体在致病因子如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生物性因子、坏死组织、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等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引起机体细胞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损失变化,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消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修复,这种机体的损失和对损失的复杂反应而构成的变质、渗出、增生三个过程的现象。中医的“热证”是指机体感受热邪或外感寒邪化热,或内有郁积化热,而致的绝对或相对的阳盛阴虚,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活动亢进,脏腑组织器官反应性增强,或热量过剩,耗伤阴液,人体阴阳失去绝对或相对平衡的证候。“炎症”的“炎”与“热证”的“热”,二字其字义虽基本相似或相同,但用在中西医学的“炎证”与“热证”中,其含义却有了差异,因为中医与西医在各自形成的过程中,其文化及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其认识及理论体系必然有所不同,在医学上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因、病机(病理)、证候、诊断、治法(治疗)、方药(药理)等各方面的认识、理解和临床应用上,虽在一定范围内有一致的看法及共同点,如中医学中的痛肿、疮疡、疔毒、痈、大部分伤寒表证、温病及内、妇、儿、骨伤等各科中,辨证为“热证”的,基本上都属于西医的“热证”范围,但在各科中,西医称为“炎症”的疾病中,如上述那样,在中医辨证则有的不属于“热证”,它们没有机体功能和代谢活动亢进及脏腑组织器官反应性增强的特性和征象,有的反而有功能衰减,脏腑组织器官方应性减弱所表现的证候。从而也说明西医的“炎症”不相等同于中医的“热证”。如果不能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容易给临床工作中带来误导而致误诊、误治。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如何找到中西医结合点,建立一个融中西医为一体,有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新学科,是一个艰巨的,而且在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上一篇:医院导诊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下一篇: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论治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