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时间:2022-07-08 02:51:01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历史教学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要增强其公民责任意识,为其一生的发展服务。

一、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必须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进修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做到“行为示范”,要切实履行教师的职责,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并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尊严,发展其个性特长,不断满足其成长的内在需要,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探索

教育学家袁振国教授认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历史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历史教材中鲜活具体的史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从“投笔从戎”的班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脊梁,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了熠熠生辉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伟人高风亮节、胸怀坦荡的人生品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加端正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将来做一个合格公民,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历史教师必须把握的良机,而当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点亮一盏指明灯。

2.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首先,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学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就不再是“教师要我学”等的消极体验,而是感受到“我要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才合乎人性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生志在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的敏锐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件、处理问题;其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如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简单网页等。

总之,教师要吃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要在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足够的张扬,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培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向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如何让高中政治课不再乏味 下一篇:用多媒体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