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来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8 01:23:33

加入WTO以来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

【摘要】自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中国开始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造成今天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中国应该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建立出口产品监测预警机制、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携手反击等手段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关键词】贸易摩擦 贸易保护 对策

一、“入世”以来中国已经迎来贸易摩擦高发期

入世5年以来,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且呈现下列特点。

1、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市场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关注”可谓是甚嚣尘上,2006年还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机制向世贸组织提出投诉。

2、贸易摩擦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延伸;产业从传统的农业和纺织汽车等向电子信息、通讯、飞机制造、生物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升级,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在中欧、中美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方面的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显现。此外,近期国外还高度关注中国钢铁等产品,摩擦可能会接踵而至。

3、贸易摩擦向多领域扩展

贸易摩擦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同时,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尤其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中国面临压力增大。

4、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

从贸易保护手段看,反倾销仍是对中国使用最多的贸易救济手段。部分WTO成员援引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对中国发起的特保调查增多。此外,发达国家同时还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质量、技术、卫生和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出口。

5、特定商品摩擦激化

我国特有的劳动成本优势 ,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各WTO成员国对此加以特别的关注 ,这类产品的贸易摩擦成为高发区。按我国加入WTO时所达成的协议 ,2005年我国对欧美的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 ,但2004年国外对华纺织品特定保护措施的贸易保护调查 ,涉案金额达 30亿美元。2005年,我国同美国、欧盟之间在纺织品问题上争执进入到了白热化。虽然2006年 6月11日我国同欧盟经过艰难谈判 ,最终签定《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 ,欧盟承诺对源自我国的纺织品停止调查 ,到 2008年欧盟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全面开放。但是,我们清楚这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欧美这些发达国家与来自我国的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激化可能。

6、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已占到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0%。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压力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压力。作为全球使用反倾销措施频繁的国家之一,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不断进行反倾销调查。商务部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7月31日,2006年印度政府对中国反倾销立案调查7起,主要涉案产品为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车辆零部件和可刻录光盘等。

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如同触动“多米诺骨牌”,一旦中国某个出口产品在某个国家遭到抵制,很快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据介绍,2006年,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巴西、土耳其先后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特保和反倾销调查。

二、未来形势依然严峻

2007年以后我国贸易摩擦形势将依然严峻。预计在今后若干年中我国仍将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高发区。

1、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

一方面,在传统优势领域,我国可能面对其他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从而引起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新兴优势领域,我国会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开展竞争。

2、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可能加剧

捷克、土耳其、乌克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我国产品冲击。

3、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传统优势行业中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仍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发生在我国传统优势行业如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贸易摩擦,仍将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将呈现下降趋势。

4、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会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新热点

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有专家指出,全球经济在逐步回暖过程中,已进入贸易争端频发时期。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摩擦形势日趋复杂,而且呈现出逐步加剧的态势。未来20年,中国将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除了在纺织品、鞋类、家具等产品上与其他贸易强国发生贸易争端外,更多附加值高的产品也将与美欧发生贸易摩擦。

除了遭遇传统贸易壁垒,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产品将更多地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农产品、水产品、电子电器、化工品等诸多行业产品遭遇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壁垒,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制造成本增加、产业出现断层、产业凋敝等产业损伤现象出现。

三、摆正心态,冷静看待

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是世界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在全球化的推动下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交往频繁进行 ,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多 ,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消费偏好、生活水平、关税水平、环保要求、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当一国的经济体以自己的标准与他国进行贸易往来以及其它经济联系时,产生摩擦与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决定我国与别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不过有关纺织品、鞋履、自行车、汇率等贸易的摩擦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中国人需要习惯这种被动的贸易摩擦,而且也要主动利用世界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界尤其如此。回顾战后西方国家国际贸易史可以看出,尽管摩擦不断,但毕竟没有阻挡住各国对外贸易以比经济增长更快的速度发展,更没有真的引发大规模贸易战。这一方面使各方认识到发展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另一方面,各国更重视的是在科研开发方面多下工夫,更快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可见中国政府及每一个企业现在考虑的问题应是摆正心态,学会在摩擦中生存成长,学会利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应该看到,造成今天的贸易摩擦频发原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中国自身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遇到的国际贸易摩擦,大多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起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由李斯特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其保护的对象是国内的幼稚产业,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关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其保护对象是国内正走向衰弱的垄断产业,目的是为了使发达国家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它采用的保护手段趋于多样化,不仅有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则不仅保护本国正在衰弱的传统垄断产业,而且对已经高度发达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也加以保护。世界各国竞相采取除关税和进口配额以外的其它非关税壁垒手段,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保护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这些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必然引发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它是我国目前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首要原因。

2、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经济发展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1)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便成为国际贸易摩擦在我国频繁发生的又一引擎。我国加入WTO后承诺,15年内其他成员国可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许多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了“替代国”等歧视性办法,即以第三国的国内市场价格确定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这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另外,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缺乏透明度,违反了WTO透明原则;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习惯于直接干预,并给予某些企业不同程度的补贴,违反了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政府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不健全等,都大大加剧了中外贸易摩擦问题的发生。

(2)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比较落后,出口产品档次不高。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基本上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大规模出口造成了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冲击,引发其国内最为头痛的就业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这些国家便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同时,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主要靠价格低廉取胜,因此进入国外市场的门槛很低,往往是一个企业开辟了某一国际市场,众多企业便一哄而上,最终导致出口秩序混乱,低价倾销在所难免。此外,由于长期习惯于国内的规则和标准,我国企业对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还不太熟悉。据统计,在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不足40%。这就导致国内企业经常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进口限制措施的打击。

3、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造成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恐惧和担忧

自2001年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年均9.4%的快速增长,这个记录在世界经济中是罕见的。据统计,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6694亿元、8512亿美元和9030元,为1976年的39.7倍、63.3倍和28.5倍,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下中等收入国家。此外,中国的出口规模也高速增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增长尤其迅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年均出口增长率都接近或超过了20%。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其出口规模的扩大必然给一些国家的国内市场和相关产业带来严重的竞争压力,于是在有些国家中产生了所谓的“中国”,把本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困难归咎于中国。这种言论迎合了一些国家国内利益的需要而得到扩散,导致更多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从而使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四、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等手段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摸索,这一措施已成为一些强势企业的“选项”。2006年12月6日,中国投资捷克的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将超过1亿美元的长虹捷克家电生产基地开始试生产。业内人士认为,长虹通过海外设厂化解贸易摩擦,走出了一条规避贸易摩擦的新路子,体现了“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2、建立出口产品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和救济机制,是提高贸易争端胜算的“妙招”。该机制的建设,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外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有望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产业损害预警监测体系。

3、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携手反击

面对形形的贸易摩擦,政府应该加强对外反倾销调查的范围和力度,完善反倾销立法,保护中国的相关产业;同时,鼓励有关涉案企业团结起来,利用WTO规则积极应诉。截至目前,我国对进口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37起,保障措施调查1起。案件涉及化工、钢铁、轻工、纺织、电子5大行业共35类产品,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案件集中在化工行业。国内参与案件申请的企业有110多家,涉及全国23个省区市。在贸易摩擦中,企业和协会逐渐学会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加强了对自身的保护。同时,我国制定了涉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贸易壁垒调查等方面的24个部门规章,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体系。5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切实可行,有力保障了我国产业安全,受到了产业界欢迎。

4、合理使用法律手段 ,充分利用WTO规则

目前 ,我国对国外法律、法规的研究力度不够 ,国内立法方面仍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 ,加强同贸易相关领域的立法 ,发展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相配套的措施 ,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稳定贸易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利用WTO的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的协调机制,解决摩擦。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学会运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联合相关利益方,通过WTO/TBT、WTO/SPS委员会等途径,以谈判与磋商的方式降低技术壁垒的影响,合理利用法律设置自身的保护条件。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在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方面,我国要争取有一席之地。积极运用WTO规则,就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包括磋商谈判和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以争取我国应有的贸易利益。

5、企业苦练内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要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严抓产品质量关的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力度,改进产品加工工艺和包装, 强化绿色包装和清洁生产机制,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品种。要健全制度和加强管理 ,规范经营行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实行国际标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等。主动开发品牌,形成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独立品牌,特别是新兴产业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昌举、宋国军、胡品洁: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程德军:国际贸易争议与仲裁[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荣珍:WTO争端解决[M]. 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 顾强:中国入世:纺织服装业承诺导读与对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 李兵、赵勇:中美贸易摩擦转向升级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探索,2007(3).

[6] 、李伟: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新挑战[J].国际贸易,2007,(2).

[7] 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1).

上一篇:破坏性创新:新建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下一篇: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