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的经文歌发展

时间:2022-07-08 12:04:36

“新艺术”的经文歌发展

一、14世纪“新艺术”的基本特质

14世纪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末期,这是一个欧洲社会时局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音乐。所以,欧洲音乐迎来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那就是“新艺术”时期。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篇同样以“新艺术”为主题的法文论著――翰内斯・德・穆里斯于1321年写下的《新音乐艺术》。与他们持相反观点的是佛兰德斯理论家雅格布,他在所著百科全书式《音乐宝鉴》中强调:“新式的经文歌歌词都听不见了,协和音的和谐性削弱了,音的时值改变了,完全拍子被贬低,不完全拍子被抬高,节奏乱成了一团糟。”由此看来,新古艺术的整风必然导致了音乐一个新的革命潮流,而经文歌也在这个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首先是等节奏经文歌的出现,等节奏表现为固定的节奏进行不取决于音高的线条,作品中出现的声部或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的反复时通常用等节奏型。通常固定的节奏出现在定旋律声部。节奏型用“塔列亚”称呼,旋律则称“克勒”。节奏的重复总是不在延伸时和固定音高的重复环节相等,因此塔列亚始终是在不同的高度重复。其次是新的音响对位,在14世纪时作曲家们在前人的作曲技法上不断的挖掘变化音级的和声效果以获取新的风格,这种作曲技法在14世纪时通常在复调中使用。因此,正是由于这些新的作曲技法的出现才为后来马肖在经文歌这一理论创作领域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文歌的创作

1、从维特里到马肖

维特里是一位诗人兼作曲家。彼特拉克称赞他是“法国唯一的真正诗人。”在《福韦尔传奇》中的3部经文歌,有5首是维特里所做,他可能另外还写过9首,收在1360年前后的《伊夫雷亚圣经卷本中》。他的经文歌中的固定声部常常布局为节奏相同的几段,就像13世纪晚期经文歌和更更早期经文歌的固定声部那样。不过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经文歌的规模,并且固定声部更长,节奏更复杂,“整个旋律线条在几个上方声部的较快音下面进行得以建造的一个基础。”继维特里以来14世纪的经文歌喜欢用拉丁语歌词,歌词的内容常常比较严肃,以道德虔诚和称颂赞美为主,这个时期的经文歌要比13世纪时期的经文歌更有气势,更加的富丽堂皇。马肖继承了前人经文歌创作的传统,共创作了23首经文歌,大多数是根据传统的模式而做。下面就来谈一下马肖的经文歌。

2、马肖经文歌的创作

马肖(1300―1377)是“新艺术”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所作的乐曲中有不少成为当时流行的曲式的典范。他所作的经文歌的模式是一个器乐的礼仪用固定的声部和两个采用不同歌词的上方声部。这些经文歌继续继承当时那些追求更大的世俗性、更长的篇幅、更复杂节奏的倾向。此外,等节奏型结构在固定声部中和两个上方声部也用。与维特里经文歌不同的是马肖的经文歌更重视对于等节奏的运用,更自由灵活地探索更复杂的等节奏技巧。马肖晚年最后3首拉丁文歌继承了14世纪早期经文歌的成果,他的经文歌“附加了一个新的‘对应持续声部’,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新加入的对应持续声部无歌词,不放在高声部,而是与持续声部处在同一音区,与持续声部在节奏上也相近,并经常与持续声部形成声部交错,组成丰富的和声效果,支持上方两个带歌词的旋律声部。”下面将对马肖的一首经文歌《基督:你是光明的白昼/来吧,圣灵和造物主/现在存在着苦难》进行分析。

这首经文歌是4个声部的,有两个有歌词的上方声部以及一个支撑声部和一个对应支撑声部。马肖的这首经文歌是在等节奏结构开始前,由一个小段子引入,在这个引入段中由Triplum这个声部单独开始,第25小节的时候经文歌这个声部开始进入,在第39小节的时候支撑声部和对应声部开始引入一直到歌曲的最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终止式。马肖的经文歌最主要的声部包括“支撑声部第一次陈述的音高型的四次塔丽亚。对应支撑声部也是等节奏的,严格地遵循同一型式,虽然有它自己的旋律和它自己的塔丽亚。上方声部有一部分是等节奏的,特别是在下方声部的塔利亚结束前的段落中。第三声部的歌词写成六个有节拍的和押韵的诗节。对于第三声部诗节的划分,恰好同下方声部的塔利亚的变化一致,直到减缩的最后段落为止,一直同这些结构的划分相重叠。”此外,在经文歌的声部中,有一定数量的切分音,这些切分音在谱例中的第54-59小节均可看出。另外,“主要的终止式也落在了C、G、C和F音上。前三个终止式中,对应声部在支撑声部之下:在最后的终止中,支撑声部唱出最低的音乐。”由此可以看出,在马肖经文歌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早期经文歌的影子,只是他的经文歌使等节奏、分解旋律等这些新的记谱方式更加的深化和复杂化,为后人对于经文歌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1、对于经文歌的总结:14世纪的经文歌出现了新的记谱法、新的对位音响等节奏等。这些新的作曲记法的产生被大量的运用到马肖经文歌的创作当中,使马肖对于经文歌的创作逐渐走向了复杂化,在这些创作记法中等节奏一直延续到15世纪中叶才消失,而杜费的大部分经文歌都是运用等节奏来创作的。他的创作使这种体裁更加丰富和复杂,为经文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总的来看,14世纪的经文歌为15世纪的经文歌创作打下了基础。它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通过新的音乐风格、新的作曲方法的大门已经打开。

2、经文歌与西方历史发展:从经文歌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看出,一种新体裁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变革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西方这个以宗教思想观念为主的国度里,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到神的身上。但是到了14世纪,由于社会环境逐渐走向复杂化和神职人员的腐朽,导致了人们对于宗教的怀疑,使经文歌的内容由宗教走向世俗化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到来后来对于经文歌的应用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为宗教服务了。可见,作曲家的创作与社会变革是不可分割的。由此,西方音乐从“单”到“复”的发展也与西方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深化、多样化和复杂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唐纳得・杰・格劳特乖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译,西方音乐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4]杰里米・尤德金著,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5]朱珠,欧洲经文歌的产生与发展,齐鲁艺苑,2000年第2期。

[6]闫霏,欧洲经丈歌发展的文化特征一宗教面对世俗的对抗与适应,研究生论文,2003年5月。

[7]李建武,马肖的经文歌――《优秀的牧羊人》分析――兼论“新艺术”时期经文歌的世俗性及其世俗化的原因,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蒋樊,经文歌演进里程综述,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7期。

[9]崔兵,解析中世纪经文歌的文化内涵,音乐天地2005年18期。

上一篇:流行时尚与节约型设计 下一篇:文化旅游:别让资源之争催生盲目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