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地区民居特征探析

时间:2022-07-08 08:24:55

【摘要】本文介绍了太行山地区民居形式,分析了形成的因素,探讨了民居的美学表现及哲学观念。指出太行山地区的民居在我国的民居建筑中具有其独特的面貌特征,这里的民居在受到本地区的地理、自然、气候环境,以及民俗民风民情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许多具有美学意义的民居住宅。从哲学的角度看,体现了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太行山地区;民居特征;地域性;独特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其民居经过漫长时间的历史发展所形成了多样化特征。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也是建造量最大最多的建筑类型,民间建筑紧紧地与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相匹配,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技术的进步使民间建筑有着时代的特色,民居的造型是在不断的演化中所形成的,早期的民居已无完整实例,现在所存民居实例大部分为明清两朝的建筑以及近代民居,我们只能从文献、石刻、考古发掘、绘画等方面的间接材料中获知相关的一些情况,根据已知的材料可以得知中国太行山区民居的演进变化的历史发展。

一、太行山地区的民居形式

民居的历史演进使当今的民居形成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太行山区域便有其独特的民居形式。太行山民居大多为合院式,它的特点是正房五间,分成三间二耳,厢房向内院紧紧靠拢,形成从南面至北面的狭长空间,从东面到西面较短的围合院落,厢房间数量从三间到十间,中间有垂花门相隔,成为内院和外院,厢房以内三外三,内五外五来分隔间数,也有以五间过厅式建筑代替垂花门,有的做成两层形式,大门入口在两边或者在中间,空间布局较为灵活。住宅周围以高墙围绕,墙高过屋顶,外墙不开窗或在上层开小窗,空间较封闭,有明显的防卫特征。民居使用功能上正房为客厅和卧房、厢房一般做卧房,书房等用,太行山区中部民居的院落狭长,厢房的进深一般较浅。为方便使用多将三间厢房从中间分隔成两间使用。进深较浅,厢房的屋面改为单坡顶,内向排水。厢房屋顶内有阁楼层,可储存杂物,卧室内设火坑,正房开间较大,进深较深,结构为抬梁式木构架。在太行山较南的民居形式颇具特色,地基为正方形,每边三间住房,形成正方形院,每边房屋的两侧有耳房,正房,倒座房两侧为二间耳房,厢房侧边为带顶的楼梯间,全宅四角形成四个包角天井。另一特色为楼房居多,正房有的达三层,厢房倒座为2层。在二层住房间周圈有跑马廊,相互串通,屋顶为瓦屋面,悬山顶,正房前檐有精美木制装饰及栏杆楼梯,为扩大庭院面积,正房有前檐柱落地而厢房的二层游廊为悬挑式。太行山南部民居入口的设置较为灵活,可以在东南角、西南角或者以厢房为入口。橱房杂屋、厕所等房间可利用耳房小院。每一院落中已有足够的使用房间,独立式院民居较多。太行山南部民居是一种布局十分紧凑,密度较高,使用也十分方便的类型,有些大宅采用两进院形制。太行山南部民居的外墙围护为砖墙,外观挺拔整洁,入口设计成有内凹式门洞的两层门楼,大户人家在梁枋上雕花纹,结构为木抬梁式。门窗装修多用格扇门及门槛。在太行山地区的南部林州市石板岩乡的建筑则是以石板建造的房屋为特色,当地山多地少,石多土少,这里地处太行山,因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石板房民居形式。当地不仅房子是石材建造,建筑内其它组成部分如地基,门窗框等连同生产用具都采用石造,通常用2厘米厚左右的薄石板用作屋瓦,稍厚的可以做板壁,较厚的石材则用来铺地,不仅建筑各处都是石板构建,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太行山民居。当地采用的是“层赶层”的砌筑法建造房屋,这样使石壁上的石层可以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列,砌筑的墙体较为平整,石材整体的色泽和纹理较一致,房屋外观也协调美观。从结构上来看石板房主要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支撑,石材只是围墙和屋面的覆盖物,但木架构全部被石头包住,石材砌墙加上石板铺设的屋顶,因此从外观上看不到木头的影子,整个房屋如同石砌的一样。石板房大多依山而建,就地开采石料建造,因而房屋地基较高,有石砌的台阶从大门延伸到道路,石板房的墙面砌法的不同分为壁头墙和砌墙两种。壁头墙是用大块的石板作为墙壁,壁头墙的做法较为简单,先找到与柱枋的地形钉进钉子,钉子一半钉入柱枋,一半留在外面固定石板,做法十分简便,砌墙是用石片像砌砖墙壁一样逐层砌制而成,砌制的墙壁要比壁头墙厚,墙体40厘米左右厚。由于壁头墙较薄,而且必须依靠柱枋,而砌筑墙较厚,不用依附于其它结构。石板房没有什么装饰,其实石板房本身层层叠叠的线条和石板深浅不一的白、蓝、灰色就已经是它最好的装饰了。

二、太行山民居形成的因素

太行山地区崇山峻岭,有“天下之脊”之称,传统民居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地域建筑特色。太行山民居形制的形成是先民为了遮风避雨、防兽防盗,营造一个方便、舒适的生活空间而建造的一个建筑物。影响太行山民居的形成有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系、交通、气候条件、地方材料资源及有关的建筑技术水平因素,包括建筑结构、构造、设备及外观状态等。多种因素中的影响作用不是均等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往往转换成主导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因素逐步地影响民居功能形式和结构的发展。

三、太行山民居的美学表现及哲学观念

太行山民居是一项古老的产品,产生了许多具有美学意义的民居住宅,大家竞相仿效建造,表现了自己的美学爱好。美学是具有历史性的,时代的不同环境条件的不同,美学的爱好也不相同,对美学的表现应该是历史地去认识评价。民居美学是有地域性的,它的形式美处理带有地域性特点。在民居的色彩上,地域的不同对色彩有不同的讲究。在社会性方面对美学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各人的权利地位、经济实力、文化层次不同,审美的情趣也不同。

在哲学上,中国古代的易经在古代思想中起着统治作用,《周易正义》中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这种将宇宙造行规律的阐述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中,因此衍生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在太行山地区民居建筑上也会以这种思想来指导房屋的建造和布局。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民居建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

[2]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

[4]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7.

[5]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06.

[6]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01.

上一篇:蓬莱阁景区周围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程度调查 下一篇:山东省休闲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