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行政法视野下的军队行政行为

时间:2022-07-08 08:15:38

试论行政法视野下的军队行政行为

摘要:军队中客观地存在着大量的军队行政行为,既包含军事行政行为、国防行政行为,也包含普通行政行为。随着军队行政职能的拓展,军队行政行为涉足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既有针对军队内部的行政行为,也有针对民间的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正呈现逐步扩张的趋势,对军队和社会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大。虽然军队中有一套独立的司法体系,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军队行政行为这一特殊现象尚未进行规制,没有授予军事法院行使军队行政审判的职权,地方法院也没有审理军队行政诉讼的职权,以至于军队行政纠纷因法无明文规定而出现诉讼救济的真空状态。因此,研究军队行政行为,对建立军队行政诉讼制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防军事军队行政行为

中图分类号:E2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军队职能的拓展和依法治军的深入,军队行政职权呈扩张趋势,军队行政行为涉足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既涉及到军队内部,也涉及到军队外部,给行政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产生积极的行政法律影响。当前,现有散见的军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行政行为和军事行政行为上,有的学者将所有的军队行政行为概括为国防行政行为,有的学者将所有的军队行政行为概括为军事行政行为,有的学者甚至将“国防”和“军事”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从而没有从逻辑体系上准确把握住军队行政行为的实质,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军事法学科关于军队行政行为研究的发展。本文从“军队”这个全新的角度去准确把握军队行政行为的实质。

一、军队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类型

所谓军队行政行为,是指军队各级行政主体依法实施军队行政管理活动,产生军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军队行政行为源于军队行政职权,同军队行政权一样,军队行政行为不仅包含有军事行政行为,也包含有部分国防行政行为,甚至还包含有少数普通行政行为。也就是说军队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该行政行为是军事行政行为,还是国防行政行为,抑或是普通行政行为,只要是由军队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都是本文所指的军队行政行为。军队行政行为与普通行政行为一样,可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等,但绝大多数学者不承认军队具有针对民间的对外行政行为。笔者认为,以行政相对人是否为军队内部单位和内部人员为标准,军队行政行为可以划分为对内行政行为和对外行政行为。对内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为军队组织、军人、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和军队在编职工。对外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自然人。例如:总政治部司法局给军人颁发《军队律师执业证书》的行为、军队医疗体系对军人进行伤残鉴定的行为等则属对内行政行为;空军部队对在我国领空中飞行的民用航空器实行空中交通管制的行政行为、军队政治机关不批准地方青年与军人结婚的行政行为等则属于对外行政行为。军队行政行为的类型有:

(一)军事行政行为。军事行政行为是指军事行政主体依法实施军事行政管理,产生军事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田思源、王凌:《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64页。]由于军事行政权专属军队享有,所以军事行政行为也只能由军队行政主体行使。那种认为“军事行政行为就是国家军事行政机关或享有军事行政权力的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夏勇、周健、徐高:《军事行政法律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9页。]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混淆了国防与军事的关系,误将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防行政职权的行为理解为军事行政行为,故而产生国家行政机关也行使军事行政职权的错误观点。

(二)国防行政行为。国防行政行为是指国防行政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对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行为。广义的国防行政行为涵盖了军事行政行为,狭义的国防行政行为仅指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行政行为。本文所指的国防行政行为仅指狭义的国防行政行为。那种认为“国防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任何武装力量组织都不能成为国防行政行为的主体”[田思源、王凌:《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67页。]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国防行政职权,国防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军委协同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科研生产,会同国务院管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等。从我国军队体系来看,国防部军事机关、陆军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人民武装部军事机关、武装警察部队军事机关等军队组织享有大量的国防行政职权,其行使国防行政职权的行为就是国防行政行为。因此,行使国防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

(三)普通行政行为。普通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权,组织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军队行政主体一般不享有普通行政职权和作出普通行政行为,但由于国家行政机关的管辖权无法延伸到封闭的军队内部,国家为了防止军队内部出现行政管理的真空状态,不得不将一部分普通行政权力交由军队行使,以至于军队行政主体根据国家法律、军事法规的授权,依法作出部分普通行政行为。例如:对在军队内部发生交通事故的军队车辆,由军队有关部门对军车之间的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和行政处理。

二、军队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的,是行政法学理论上的一个特殊概念。军队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与普通行政法理论上的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类似,即包括军队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两类。

(一)军队行政立法行为。军队行政立法行为,是中央军委、四总部、军兵种总部、陆军军区、武警总部等具有军队立法权限的军事机关,依法制定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行为。立法是行政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是立法的具体实践。行政行为的行使原则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也就是说行政行为的行使必须要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首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中央军委以及各总部、军兵种、军区的立法权限作出明确规定:中央军委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委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由中央军委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规定。《立法法》确认了军队立法体制,表明了军队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3日,中央军委根据《立法法》确定的原则,结合军队立法工作实际,制定颁发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明确划分了中央军委、四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权限,进一步完善了军队立法程序,强调军队立法应当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将军队立法活动纳入统一、规范、有序轨道,使军队立法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军队行政立法主要有三类:1、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国防和军队行政方面制定的国家基本法律,适用于全国范围;2、由军队有权立法主体制定的军事行政法规、军事行政规章,适用于武装力量内部;3、由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和中央军委及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国防或军队建设方面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适用于军队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辖区内军民。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和军队方面的行政法规40余件,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140余件,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和武警部队总部制定的军事规章1000余件。这些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颁布施行,赋予了军队各级军事机关、部门行使大量的军队行政职权,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制定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除有权军队行政立法主体制定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外,军队行政主体在履行军队行政职权过程中会制定出大量的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军事机关及被授权的军队组织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军事法规、军事规章以外的行政决定、命令、指示等普遍规范的总称。首先,有权制定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军事机关或被授权的组织。其次,制定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来制定。第三,凡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军队行政决定、命令、指示和行政措施等都是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表现形式。第四,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主体和将要发生的法律事实,可以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不特定公众的行为。因此,制定军队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既有别于制定军队行政法规和军队行政规章行为,又不同于军队具体行政行为。

三、军队具体行政行为

军队具体行政行为与普通行政法理论上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成立要件、合法要件、行为效力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此不再阐述。本文着重对军队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进行探讨。

(一)军队行政处罚。军队行政处罚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军队行政相对人给予人身、财产、名誉等方面的军队行政制裁行为。在普通行政法领域,《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法律依据、权限和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在军队行政领域,立法上对军队行政处罚的规定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现有的军队行政处罚都散见于不同的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当中,并且学者对军队行政处罚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没有把军队行政处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对军队行政处罚的法律分析,在普通行政法领域的所有行政处罚类型,如人身罚、财产罚、行为罚、申诫罚等,在军队行政处罚领域同样存在。

1、军队劳动教养。军队劳动教养是人身罚的典型形式,是指限制或者剥夺被劳动教养人的人身自由,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处罚措施。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根据1957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建立的。1982年8月,总政治部和公安部联合了《关于军队执行国务院〈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几个问题的通知》,在军队内部建立起了劳动教养制度。1994年3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了《中国人民劳动教养暂行规定》,对军队劳动教养制度的实施予以了规范。对于军队劳动教养的法律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军队劳动教养是一种军队行政行为。根据《中国人民劳动教养暂行规定》第12条的规定:“对应予劳动教养处罚的人,由师旅或相当于师旅级的保卫部门调查取证,做出提请劳动教养意见书,填写《劳动教养审批表》,连同案卷材料、证据,报军以上政治机关审查决定。”从中可以看出,军队劳动教养是由部门军事机关即政治机关决定的,属于军队行政行为的一种。2、军队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中国人民劳动教养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应当给予劳动教养处罚的,依据本规定办理。”由此可见,军队劳动教养在性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3、军队劳动教养应当是可以接受司法审查的行为。在普通行政法领域,被处以劳动教养的行政相对人有权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军人是穿着军装的公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对于被军队行政主体处以劳动教养的军队行政相对人,也应当赋予其司法救济的权利。但由于军队尚未建立军队行政诉讼制度,军队劳动教养暂时不能接受司法审查。

2、罚款。罚款是财产罚的一种形式,是指有行政处罚权的军队行政主体依法强制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的行政处罚方式。关于罚款的数额应当由具体的法律规范规定,军队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的限额内科以罚款,超越法定限额的罚款部分无效。例如:《中国人民关于违反财经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规定:“对违反财经法规的单位、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人可以根据事实和情节,做出罚款的处罚决定。对单位的罚款一般不超过违反财经法规的数额,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以不超过违反财经法规款两倍的罚款。对个人最高可处以本人两个月基本薪金、工资的罚款。对单位和责任人的罚款由进行检查的审计机关或者财务机关做出决定。”

3、没收。没收是财产罚的一种形式,是指有行政处罚权的军队行政主体依法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人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者通过违法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不正当的利益。非法财物是指违法者用于从事违法活动的工具、物品和违禁品等。对于没收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必须如数上缴国库,对违禁品及时进行移交或销毁处理,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或私分。例如:《中国人民房地产管理条例》第34条第2项规定:“对于越权擅自处理军队房地产的单位,没收其全部收入。”《中国人民内务条令》第164条规定:“点验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情况,妥善处理。对个人私存的公物、弹药和物品等必须予以收缴,并视情给以批评教育或者处分。”

4、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是行为罚的典型形式,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依法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者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或者资格的处罚形式。暂扣许可证、执照的目的在于暂时中止持证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待经过一定期限并做出一定努力或者其改正违法行为后,再发还证件,恢复其资格。吊销许可证、执照的目的在于撤销相对人的证件,终止其从事该证件所允许的活动资格。《中国人民警备条令》就规定了暂扣车辆和扣留驾驶证3至10日、10至30日、30日至60日等轻重不等的处罚形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中国人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作出了吊销军队执业医师证书的规定。

5、警告。警告是申诫罚的一种形式,是指军队行政主体对较轻的违法行为人予以谴责和告诫的处罚形式。此处的警告属于外部行政行为的军队行政处罚,不同于军队内部的行政警告处分。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精神上的惩戒,申明其有违法行为,以使其不再犯。

6、通报批评。通报批评是申诫罚的一种形式,是指军事机关将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和批评以书面的形式公布于众,予以公开谴责和告诫,以避免本人再犯和教育警示他人。我国《行政处罚法》并未对通报批评作出明确规定,但通报批评是军队公文的重要形式,在军队行政行为中占有一定比重。军事机关惯常对发生问题的单位或个人以通报批评的形式通报至所属单位和全体官兵。

(二)军队行政强制。军队行政强制,是军队行政主体为实现特定行政目的,对军队行政相对人的财产和人身等采取的强制措施。军队行政强制主要包括:军队行政强制执行、军队行政即时强制、军队行政调查中强制、军队行政看管和军队警备收容等。

1、军队行政强制执行。军队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军队行政法律关系中,军队行政主体对不履行法定军队行政义务的相对人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军队行政强制执行与普通行政法上的行政强制执行的最大区别是,普通行政法上有权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但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军队行政诉讼制度,军事法院暂不能受理军队行政强制执行申请,故军队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只能是军队行政主体,不包括军事法院。

2、军队行政即时强制。军队行政即时强制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军队行政主体在没有发出军队行政命令之前,出于对预期军队行政效果的追求,不必以相对人不履行行政义务为前提,便可依法对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等采取强制措施。例如《中国人民传染病防治条例》规定:“当发生重大疫情,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时,经师以上单位军政领导批准,并报大单位司令部、后勤部备案,可以采取划定隔离区、控制人员进出;对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进行检疫;临时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水源等强制措施。”

3、军队行政调查中强制。军队行政调查中强制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目的,依法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的,能够影响相对人权益的检查、了解等信息收集强制措施。军队行政调查可能会引起军队行政处罚、军队行政奖励、军队行政许可,也可能不发生任何行政法律关系。例如《中国人民内务条令》规定了“点验”制度。点验是对部队编制、实力、战备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对点验中发现有个人私存的公物、弹药和物品等必须予以收缴,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中国人民审计条例》规定第26条规定:“审计部门办理审计事项,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第27条规定:“有权就涉及审计事项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查,并可以采取复制、拍照、录音、记录、转储、下载等方法,取得有关证明材料。”

4、军队行政看管。《中国人民纪律条令》第66条规定:“行政看管是维护秩序,制止严重违纪行为和预防事故、案件发生的措施。”第67条规定:“对有打架斗殴、聚众闹事、酗酒滋事、持械威胁上级或者他人、违抗命令、严重扰乱正常秩序等行为的人员,或者确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逃离部队、自杀、行凶等问题的人员,可以实行行政看管。”第68条规定了行政看管的时限,一般不超过7日,如需要延长时间,应当报上级批准,但累计不得超过15日。军队行政看管看似与公安机关行政拘留都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或剥夺,实际上军队行政看管与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军队行政看管的目的是维护秩序、制止严重违纪行为和预防事故、案件发生的行政强制措施,而公安机关的行政拘留是对相对人以限制人身自由的制裁,属于行政处罚。

5、军队警备收容。军队警备收容是军事法规授权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行使的一项旨在维护本辖区内军队或军人参加社会活动的秩序,以维护军队良好形象,制止军人不良和违法行为,预防发生事故、案件的强制措施。根据《中国人民警备条令》的规定,在警备司令部设置收容所,所长由军官担任,管理人员由警备分队派出,负责收容和保管被扣留的人员、车辆和物品,对被收容人员进行教育和必要的训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事故、案件。收容时限一般不超过7日,需要延长收容时间的,应当报军区主管警备工作的机关批准,但累计时间不得超过15日。

(三)军队行政命令。军队行政命令是军队常见的行政行为方式,是指军队行政主体在军队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表示。作为军队日常行政管理的军队行政法规《中国人民内务条令》,从“条令”的字义上看,是指条条都是命令,也就是说军队行政主体实施的军队行政处罚、军队行政强制、军队行政许可等军队行政管理行为,从广义上讲都是一种命令,但从狭义上讲军队行政命令是专指以命令的形式出现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义务的行政行为。《中国人民内务条令》对命令的下达权限、程序、执行和要求等进行了明确。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为标准,军队行政命令可以划分为内部行政命令和外部行政命令。内部行政命令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以命令的形式,对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行政相对人依法要求其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执法行为。例如:连长作出对某某在外探亲休假人员必须于三天内归队的命令。外部行政命令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以命令的形式,对具有管辖关系的行政相对人依法要求其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执法行为。例如:具有军事设施管理权的军事机关对于在军事设施周边非法开采、建筑施工等破坏军事设施安全的地方单位或个人,责令违法者限期恢复原状的行政行为。

(四)军队行政规划。军队行政规划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全面正确把握,而对将来行政事务进行谋划部署。在军队日常行政管理活动中,也有大量的军队行政规划或行政计划行为。军队行政规划按层级可划分为全军规划、军区规划、军级规划、师旅团级部队规划;按行政规划的对象范围可划分为综合规划和特定规划。例如:中央军委于2011年4月印发的《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央军委对未来10年军队人才建设和发展作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属全军性特定规划。再例如:某团为了正规部队车辆管理秩序,制定了一份在全团开展的《车辆管理达标规划》,这就是一份部队特定规划。

(五)军队行政许可。军队行政许可是指军队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予以审查,并做出准予或不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军队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要式的、受益的军队行政行为,未经许可任何人严禁行使该特定行为。虽然军队没有制定专门的行政许可法规范,也不适用我国《行政许可法》,但《行政许可法》中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对军队行政许可同样适用。例如:军队车辆管理部门颁发军人驾驶证书,授予军人驾驶车辆的行为;由军队统一组织的军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通过考试者,由有权军队行政主体颁发《军队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认可考试通过者从事会计职业;军队营房管理部门依据《军队房地产租赁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申请出租闲置营房的单位,核发《军队房地产租赁许可证》的行为等。

(六)军队行政给付。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获得物质帮助权,军人作为穿着军服的公民,在遇到特殊困难的时候,理应享有公民平等的获得物质帮助权。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和近年来军队行政实践,所谓军队行政给付,也称为军队行政物质帮助,是指军队行政主体对军队内部人员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以及家庭经济面临重大困难或者遭受严重灾害、事故等特殊情况下,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律、军事法规、军事规章以及军队政策规定,给予申请人一定的物质帮助的行政行为。军队行政给付主要有:支付牺牲、病故、伤残军人抚恤金,支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安置费,支付军队管理的离退休军人退休费,支付随军未就业的随军家属生活补助费,支付遭受重大灾害的军人家庭生活救济费等。

(七)军队行政奖励。军队行政奖励,是指军事机关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所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防和军队、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军队单位和人员,给予奖励的行政行为。军队行政法上的军队行政奖励与《中国人民纪律条令》上的奖励不同。纪律条令上的奖励是基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奖励,属内部行政行为,主要形式有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和荣誉称号。军队行政奖励是基于行政管辖关系作出的行政奖励,属外部行政行为,一般没有固定的奖励形式,例如授予单位的有“军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军队基层后勤建设先进单位”、“预防犯罪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授予个人的有“优秀士兵”、“全军优秀士官”、“全军十大杰出青年”、“军事训练标兵”、“学雷锋标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个人”等。被奖励的个人在精神方面给予通报表彰、授予称号、颁发奖章,所在单位相应地给予嘉奖、记功;在物质方面给予发放奖品、奖金;在职务方面,可给予提前晋职(级)、晋衔。

(八)军队行政确认。军队行政确认,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作出是否给予确定、认定、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例如:军队专利主管部门颁发军队专利权证书,以确定相对人的专利所有权;军队行政主体对在军队内部发生的军车之间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军事物资采购部门对军事物资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军事机关给军人颁发军官证、士兵证等军人身份证件的行为;军队院校给毕业学员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行为等。

(九)军队行政裁决。军队行政裁决是指军事机关依照法律规范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军队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非合同民事纠纷进行审查,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军队行政裁决依当事人申请开始,军事机关作出的行政裁决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在行政裁决生效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否则就要受行政裁决法律效力的约束。军队行政裁决虽不像普通行政法上的行政裁决那样运用广泛,但军队行政裁决在军队中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例如:军队房地产管理部门经当事人申请,对军队内部房屋产权或者土地使用权属纠纷依法作出行政裁决的行为;军队医疗卫生部门经当事人申请,对军队医院与军人患者之间产生的医疗事故纠纷依法作出行政裁决的行为;军队专利主管部门经当事人申请,对专利侵权纠纷依法作出行政裁决的行为等。

(十)军队行政合同。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借助行政合同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行政主体不可不运用的一项行政手段。[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347页。]军队行政合同,也称军队行政契约,是指军队行政主体出于军队行政管理的目的,依据军队行政法律规范与行政相对人签订的,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军队行政合同具有行政性、民事性和法定性三个方面的特征。军队常见的行政合同有:1、军事物资采购合同。是指军队行政主体与具备军事物资生产条件的企业签订的军事物资采购合同。例如:总装备部与沈阳飞机制造厂签订战斗机采购合同;军队油料管理部门与中石油公司签订汽柴油采购合同;军队军需管理部门与某某服装厂签订军服供应合同等。2、国防生委托培养协议。是指军队国防生主管部门与地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签订的旨在其毕业后自愿到部队服现役,部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照顾的培养协议。签订国防生委托培养协议的一方是军队行政主体,其目的是出于国家军事利益和军队整体建设的需要,并非某个军事机关的自身用人需要,并且国防生违约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3、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合同。是指军队行政主体根据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与地方人员直接签订的,为军队建设服务的聘用合同。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合同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劳动合同无异,但从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合同的性质上看,该合同行政特征明显,应属于行政合同。根据《中国人民文职人员条例》,军队录用的非现役文职人员要根据军队需要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要着制式服装,佩戴符号标志,并且对违反军队纪律的文职人员,还要依据《中国人民纪律条令》给予批评教育并视情给予处分。4、直招士官服役合同。是指军事机关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签订的直接招收其到部队服士官现役的合同。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军委总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对士官选拔制度进行的一项创新性改革。签订士官服役合同的一方主体是军事机关,其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签订合同的士官如果违反服役合同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1]田思源、王凌:《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钱寿根、王伟伟:《国防法学》[M],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3]夏勇、周健、徐高:《军事行政法律行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李佑标:《军内行政执法主体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8(9)期。

[5]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上一篇:全域城市化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下一篇:装修工程中电气施工的注意事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