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实施心理支持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07-08 06:42:22

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实施心理支持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实施心理支持的必要性,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对其实施心理支持。以前一年同期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绪状态的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心理支持;必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96-02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哮喘等,其病程迁延反复、难以治愈,给患者的身心均造成了一定的伤害[1]。我院分析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实施心理支持的必要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为(47.75±12.54)岁;病程3-22年,平均病程为(8.42±2.77)年;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14例。

以前一年同期(2010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为(48.21±12.84)岁;病程2-21年,平均病程为(8.38±2.63)年;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14例、高中15例、初中及以下13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同时排除智力低下、精神病史、严重听力障碍、文盲及其他原因完成问卷调查者。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了解其个性特征和理解能力。以和蔼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护理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感。做好心理疏导,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地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

教会患者自我放松,通过积极的暗示性语言鼓励患者,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调节机体正性反应。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使患者心理状态稳定,以减少哮喘的发作。鼓励患者积极自理日常行为,消除对药物的依赖心理。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保持乐观饱满的情绪积极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去,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1.3 判断标准

1.3.1 情绪状态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1.3.2 临床疗效评价 显效:肺部哮鸣音、喘息等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夜间可以安睡;有效:肺部哮鸣音、喘息等临床症状减少,夜间偶有醒来;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情绪状态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哮喘患者长期处于病痛的折磨之下,在漫长的疾病过程中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复杂情绪反应。现代应激理论认为,人体在负性情绪的作用下,作为一种适应性反应,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压、心率的改变。这一系列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哮喘的发作,从而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患者或多或少会产生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心理支持十分必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支气管哮喘成人患者实施心理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并对药物治疗有积极的辅助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颖.缓解期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9):974-97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10):261-267.

[3] 张玉忠,岳杰.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8(17):29.

[4] 李燕玲.120例哮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研究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77-78.

上一篇:告别“见房不见人”城镇化模式 下一篇:农村小学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