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女性

时间:2022-07-08 06:25:49

【摘 要】《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书中向世人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在百年中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而整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时间和历史中不断地循环轮回。家族女性也摆脱不了这种孤独的诅咒,成为这个悲剧中的牺牲品。

【关键词】孤独女性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69-01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其作为拉丁美洲所独有的文学样式,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百年孤独》为马尔克斯在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魔幻现实主义的旋风,中国的文学获奖作品《白鹿原》《尘埃落定》也受到了该风格的巨大影响。

马尔克斯以自己的家乡,一个拉美小镇为原型,虚构出一个名为马孔多的小镇和一个名叫布恩迪亚的家族。以这个家族七代人连同小镇在一百年中从建立、繁盛,再到衰落,最后一起消逝在历史中,来代表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史。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个人命运和孤独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这个家族史又代表了一部民族史。通过这个家族,读者可以感觉到整个拉美民族深深的孤独,家族最后的衰败也在抗议和警醒着人们:排斥现代文明、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孤独精神只会带领整个民族走向灭亡。而作者的最终意图,是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冲出桎梏,打破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中性格鲜明的成员,长相不同,个性不同,但都带有着统一的家族印记――孤独。存在于他们血液里的勇敢、自立、探险精神、倔强、桀骜不驯和的冲动,使每个孤独者都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个人徽记。马孔多镇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死而复生的梅尔基亚德斯……但是布恩迪亚家族中女性的孤独却让人更加深刻铭记。她们有过妥协,也有过反抗,在男性的压迫下被逼迫屈从。她们善于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最后使自己的一生也如同这个家族和小镇一样,在孤独中陷入悲剧。

乌尔苏拉・伊瓜兰是布恩迪亚家族之母,和她的丈夫是表兄妹。她坚韧、勤劳、贤惠却有原则,她的存在对于家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活了一百多岁,一生都致力于维系家族的发展,甚至在她年老眼睛已经失明的情况下,还在继续教育子孙,想方设法地要抑制住家族孤独精神的蔓延和家族劣根性的不堪。

她说:“只要我活着,在这栋疯人院里就不会缺钱花。”但是她虽然“在这个人人都想入非非的家庭里,极力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家族的孤独命运。在她死后,她穷极一生所创建的幸福家园成为废墟,努力又归为零,一切都回到了起点。这个人物最终还是逃不出孤独的色彩。

在布恩迪亚家族性格乖张、行为怪异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每天要洗澡,而且一连洗好几个小时,好把身上的污垢洗掉。她喜欢于人前,不受到任何世俗的约束。她拒绝所有男人对她的求爱,凡是对她图谋不轨的人都要遭受厄运。她心地善良,拥有倾城倾国之貌,但是心如止水,无牵无挂,无欲无求,所有人类的世俗情感在她身上都无法驻足。马尔克斯对这一人物的最终归宿是让她抓着床单飞上了天,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她这种纯洁而神圣的美。美人儿蕾梅黛丝就是书中美的象征,在马孔多她被当成头脑简单、智商低下的,其实她才是心智最为清醒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污浊的尘世间,她是无法停留的。而这种方式的美,也是从头到尾的孤独。

阿玛兰妲是家族第二代唯一的女孩,她终生未嫁,选择了一个孤独的人生。她和女友丽贝卡同时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为了阻挠两人的婚礼,不惜要杀死女友。后来,丽贝卡移情别恋,她又拒绝了皮埃特罗的追求,并导致了他的自杀。她内心深深的对于自己、对于爱情的恐惧也让她拒绝了后来追求她的赫里内勒多上校。后来她又陷入了与侄子的游戏,享受着这种的欢愉。她拒绝向神父忏悔,并宣布了自己的死期,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倦地编织自己的裹尸布,织好了又拆掉,拆了又织,如此反复,在这种孤独里走向死亡。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超现实的写作手法,把布恩迪亚家族跟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发展完美结合起来,用梦幻般的语言为世界带来了这部史诗巨著。一百年是一个轮回的单位,孤独这个主题,在家族女性身上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布恩迪亚家族的女性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个孤独悲剧里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2]〔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林一安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杨晓莲.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的互联网思维 下一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