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速增长缘何拉不动就业马车?

时间:2022-07-08 05:53:22

经济高速增长缘何拉不动就业马车?

我国失业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长期失衡,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使得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相对较少所致。

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正沿着与国际截然不同的轨道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缓解就业压力,我国的失业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失衡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2003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大约800万,失业率上升到4.3%,而实际失业数字可能要比这个数字高得多。另外,我国农村还有富余劳动力1.5亿人,表明农村就业压力比城镇还要大。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都与就业增加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就业压力就会逐步缓解。一些国家在持续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失业率都会明显下降,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

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增长缓慢

产业结构失衡是导致就业增长缓慢的基本原因。

1979―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长10.5%。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0.0%、38.5%和21.5%演变到2003年的12.8%、59.4%和27.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仅上升了6.4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2005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6%、52.3%和3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3%。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分别为2%:30%:64%和10%:36%:54%。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手段来启动国内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逐年下降。结果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失衡情况不断恶化,使本来就比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继续逐年下降,本来就很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国际比较表明,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我国第三产业也是劳动力密集行业,它对劳动力的边际需求弹性比第二产业大很多。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并不是农业生产活动真正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部门一直是全国劳动力的蓄水池,非农业部门不需要的劳动力基本都滞留在农村。2005年第二产业的亿元边际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391人,而第三产业则为2030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5倍多。可以看出,因此,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规模过小,使其吸纳的劳动力太少,是我国经济在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压力不减而升的根本原因。

需求结构失衡引发产业结构失衡

需求结构失衡是导致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需求结构。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1999年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6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9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最近两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消费低速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按照1990年不变价计算,2002和2003年我国消费的年增长率分别为6.2%和6.3%,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则高达16.7%和24%。而且,我国劳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又比较低,例如,2000年居民劳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约为27.6%。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第二产业的高增长,而消费的低速增长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导致第三产业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更明显慢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其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产业结构失衡状况继续恶化。

解决之道需提高消费比重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消费比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出发点。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加大了就业压力。若不尽快提高消费比重,调整已严重失衡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状况就会继续恶化,就业压力还将会继续上升。因此,当前在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消费率,降低积累率。同时,要把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上来,使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数据分析表明,农民消费增长缓慢是我国总消费增长慢于GDP增长的根本原因。1998~2005年,我国政府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4%,快于GDP8.0%的增长。城镇居民实际消费年均增长10.2%,也快于GDP的增长。而同期农村居民实际消费年均只增长了4.2%。消费是收入的函数,1997年之后我国农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是其消费增长显著低于GDP增长的直接原因。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前者显著慢于后者。

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1998~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仅增长了4.2%。2003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8265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2399元,前者是后者的3.45倍。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逐步使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趋于协调,引导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已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上半年农民的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1%,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增速。

但是,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根本性因素,没有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提高农民收入,根本的出路在于逐步改变我国的二元结构。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厚的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我国的消费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因此,也需要关注城镇低收入人群,要通过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

责编 周继秀

上一篇:以股抵债:全流通突破口? 下一篇:房地产热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