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状元 “大材”何妨“小用”

时间:2022-07-08 01:46:51

不知从何时起,“大材小用”这种事儿在咱们社会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譬如博士当小学老师,研究生当清洁工,本科生当收费员、当城管、当保姆……现在,又有了大学生扎堆卖猪肉的事儿。最近,五十多名大学生奔赴上海各大菜市场卖猪肉的新闻,正受到网民们的广泛议论。

一群术业有专攻的大学生,居然放下专业不用;放下专业还罢了,偏偏要去干卖猪肉这种不上台面的活儿;卖肉就卖肉呗,居然还扬言卖出“北大水平”……这事儿估计会让不少人误以为,北大是一个以培养杀猪卖肉人士而著称的大学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自从较早前北大毕业生中出了两个卖肉佬,不少人老拿异样的目光打量北大。

在咱们这样一个曾经的“学而优则仕”、“学历至上”的国度,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让人接受。每每有高学历人士跑去做“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总会引发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既然干的是杀猪卖肉之类的没啥体面的工作,还费那么大劲儿去读大学干吗?这个疑问很符合国人传统观念,端的都是“实用至上”原则,凡是不实用的知识,最好不要耗费成本去学习。这说明广大国人在潜意识中,还是将大学等同于就业培训班了,而不会想到,知识可以改变思想,可以把低水平的活儿干出高水平。

印象中,咱们中国第一个高学历的“屠夫”,是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陕西人陆步轩。我设想他可能运用了文学手法,来经营他的猪肉,不然他不会在杀猪之余写出《屠夫看世界》这样有文采的书,当然也不大可能开办“屠夫学校”。甚至还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老陆,北大经济系毕业的广东人陈生,也不大可能走上杀猪卖肉之路。如今这两个“北大屠夫”都通过卖肉创造了不菲的财富。可见,咱们千万别拿卖肉不当学问。

说起来,在一个人口大国,所谓“大材小用”的现象大量涌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高等教育几乎要普及了,至少在城镇人口中,普及率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不难预见,在人人都是高学历的未来,所有粗活重活不体面活,都将由高学历者来干。21世纪后半叶,研究生或本科生要是不杀猪卖肉,可能只有吃素了,当然前提是他们会亲自种菜。

——椿桦/来源:广州日报

上一篇:新时期四川升级发展重化工业研究 下一篇:渠道关系破坏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