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知州坡与《石炭歌》

时间:2022-07-07 10:00:25

摘要:苏轼在执政徐州的两年里,心系百姓,务实精干,深受民众爱戴,有道是“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他在任期间成功开发徐州煤田,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更是给徐州这座城市留下了利泽万世的资源宝库。而记述此事的《石炭歌》,也凝结着绝无仅有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苏轼 《石炭歌》 徐州 煤矿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22-0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徐州煤矿更是全国著名历史悠久的矿区之一。但是,最先发现和开采徐州煤矿的不是哪位科学家,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坡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其人闻名于诗文,但不仅限于诗文,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出色成就,尤其是出任地方官员时更有突出政绩。徐州开煤矿,正是他为官从政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记叙此次事件的《石炭歌》,更是作为咏煤绝唱而名传后世。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在离开密州四个多月之后,又来到了“山其嵯峨,人其颖多”的徐州担任太守。在他赴任后不久,由于连降暴雨,黄河在澶渊决口,洪水直逼徐州城下。苏轼亲自率领全城军民筑堤修渠,保全了徐州。灾后,粮食歉收,薪柴奇缺。是年冬天,又连降大雪,以致“千里禾麻一半空”,居民炊饭取暖遇上了很大麻烦。许多民众为了得到干柴取暖,迎风冒雪,四处奔走,以致腿脚冻裂。于心不忍的苏轼便派人四处寻访煤矿。经过一年的查找,于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可观、品质优良的煤矿,缓解了燃眉之急。苏轼在欣喜之余,即兴写下传诵千古的《石炭歌》。他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写道: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湿薪半束抱衾,日莫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进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根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首《石炭歌》,是中国煤炭史上的一曲赞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徐州煤矿发展史时间最早的一篇史料。它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图景。诗风豪迈大气,挥洒自如,集中表现出了苏轼作为豪放派文人的独有诗风。作者在小引中说明了煤矿开采的时间地点,标志着徐州煤矿开采事业从北宋元丰元年(1078)拉开了序幕。接着诗作以饱含同情的笔触,回顾了徐州居民在石炭发现以前饱受严寒困扰的情景,采用回忆的手法,再现出一年前徐州雨雪交加薪柴奇缺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绘了煤炭从山中采出,民众欢腾喜悦的热烈场景。人们寻着矿苗顺藤摸瓜似的找到了储量丰富的矿脉,使得过去沉睡于地下不知道多少年的黑金破土,这些取之不尽,用之弥佳的煤炭价值岂止万车木炭!开采出来的煤炭扔进泥里还烧得愈旺,好似黄玉闪耀熔金流光,这说明煤质是何等的优良!人们一扫之前心中的忧虑愁苦,纷纷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煤炭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当下天寒少柴的燃眉之急,更使得“南山栗林”可以息养成材,“北山顽石”得以顺利冶炼,这是何等的功绩,这又是何等的贡献!

接下来两句,“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揭示了发现煤矿在国防上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北山顽石”指的就是利国铁矿。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进行变法时降低了民间私营冶铁业的税率,使得宋代的冶铁业一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而徐州的利国铁矿,“本前朝秋务冶铁之所,至皇朝升为利国监”。由于利国一带“地皆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故采矿冶金工业十分发达,“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是国内举足轻重的炼铁基地,大将军狄青曾派专人在利国监冶铁,制造兵甲,伐木烧炭。但是,有限的林木资源显然无法满足建筑、燃料、冶炼等行业的需求。由于长期过量的砍伐,至北宋时,华北地区“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由此导致这些地区木柴、木炭供应的严重不足,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而且给以木柴、木炭为燃料、原料的冶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极大限制了生产规模。这一次煤矿的发现缓解了木炭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兵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对当时的军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诗作最后,苏轼发出“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感慨,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外除边患,内除国贼的决心,展现出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北宋建国以后,连年受到辽国与西夏的侵扰。由于大宋朝廷重文轻武军备废弛,因此只能依靠屈辱求和、岁纳金银以求一隅偏安。当时但凡具有爱国思想的人都主张振兴武备洗雪国耻。苏轼在二十多岁时就写下了《教战守策》,主张“尊尚勇武,讲习兵法”,“使平民皆习于兵”。知密州时,又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进一步表达出对为国家伏边定远,杀敌建功的渴望。这里的“长鲸”既指的是贼心不死的辽国西夏,又指的是朝廷中开门揖盗的奸臣小人。坡决心用发现的煤矿铸造出百炼钢刀,将祸国殃民的长鲸碎尸万段。表现出他戮力杀敌、保国利民的忠肝义胆和心系天下、尽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彰显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

苏轼发现煤矿的白土镇,即后来著名的白土寨煤矿。明朝景泰年间的《寰宇通志》中记述道:“石炭,白土镇出,宋苏轼为守,日取以铁作兵,犀利胜常。”清朝乾隆年间的《徐州府志》又更加详细地记载道:“白土山在萧县东南五十里,下有镇、有桥并以白土名。南二里有炭山,宋苏轼于此访获石炭,作《石炭》诗。明兵备唐焕、国初知县祖永新皆重开,以为民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徐州煤矿和利国铁矿获得了新生,为国家的工业实力进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九百多年前坡“遣人访石炭”的这一功绩真可谓绵泽后世利在千秋。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在徐州任期届满后奉命改任湖州知州。当时徐州民众得知苏太守要调往他处,纷纷挽回马头,割断马镫子,不愿意他走。看着感激涕零的百姓们,苏轼不禁潸然泪下。他在诗中感慨道:“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赴任湖州之后,苏轼对徐州浓浓的思绪便凝结成了这篇《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北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酒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坡早已像一片浪花融入了滔滔的历史长河。但他留在徐州大地上的煤矿以及众多的古迹仍向众人默默讲述着那一位地方长官勤政爱民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0-172.

[2]林语堂.坡传[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67-70.

[3]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49-1153.

[4]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34-837.

[5]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227.

[6]吕世熊,朱忻修.徐州府志[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485.

[7]陈循.寰宇通志[M].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162-163.

[8] 董治祥,郝思瑾.黄楼登临好风景 千年还忆苏使君―坡在徐州政绩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95-99.

[9]徐东升,郑学檬. 苏轼“以(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辨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59-62.

作者简介:孟子寻(1992―),男,湖北武汉人,中国矿业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在读,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索 下一篇:同一节课的成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