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缘何受阻基层?

时间:2022-07-07 09:20:18

央行货币政策缘何受阻基层?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神经末稍的县域地区,历来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容易出现问题和受梗阻的地方,不解决县域地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就很难真正实现。

货币政策传导在基层受阻之“因”

社会信用环境状况不佳

虽然当前,社会信用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企业逃废债务、采取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贷款,以及赖账不还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还有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获得的银行贷款,本着多用一天是一天的原则,在贷款已到期、具备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也不积极还贷。同时银行依法维权难、胜诉执行难的情况还很普遍,在目前银行贷款手续严密、风险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个别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对银行贷款赖账不还。而目前我国对于有效保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的司法环境欠佳。金融机构依法维权难,胜诉执行难的情况还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往往是赢了官司拿不到钱,有时虽然得到一些强制执行的实物,但消化不了等于一堆废物,还白白搭上了诉讼费。据调查仅扎兰屯市农村信用社就有50笔、金额45万元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及管理机制制约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其一就是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盈利的最大化,使自己的信贷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针对下岗失业工人多、贫困学生上学难等现状,出台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管理办法,但由于此项业务的盈利性明显不具备诱惑力,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对此项业务兴趣不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项业务的发展。

地方政府对金融业支持力度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时,往往对财政贡献因素考虑较重,对综合社会效益考虑比较少。而综合社会效益恰恰是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依据,这无疑会造成发展规划与信贷投放重点不吻合,导致地方个别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需求与信贷资金投向相脱节,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地方政府的领导、协调作用发挥得也不够。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打造地区良性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对打击逃废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当地党政部门一些欠贷工作人员没有真正实施清欠工作。同时对一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政府部门只强调投放信贷资金,关心的是资金能否及时到位,但在具体收贷工作中,政府部门却只限于要求,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是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金融机构普遍资产质量低下,经营困难,致使基层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家货币政策时,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经营状况等条件的制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经营战略的转移,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欠发达地区“三农”经济的主力军。但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重、资金实力有限,且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难以担负起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担。加之,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资金供给方面又过度依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显然独木难支。如果人民银行抽走支农再贷款,恐怕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将会陷入困境。

货币政策传导工具如:金融市场、再贴现等在地方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发展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操作平台,是实现资金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但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慢,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的资金融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资金解决。商业银行债券市场的准入一般由商业银行总行将准入资格下放到分行一级,市县支行没有准入资格。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资金管理比较严格,市县支行的闲置资金主要通过系统内上存。而真正急需资金的农村信用社不能通过有关的渠道获得资金,非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员货币市场业务开展情况为零。再贴现业务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在基层由于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大幅萎缩,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只有减少。而央行的“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发挥有限,客观上只是一种道义劝说,缺乏量化和硬性限制,约束力不强,进而削弱了基层央行传导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公民金融意识较低。在县域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已经到达了神经末稍,因此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和梗阻的地方。一些基层的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普遍较差,对中央银行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知之甚少,理解程度也欠佳。如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办很有限。

疏通货币政策基层传导机制

重塑新型银政、银企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规范企业改制、破产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要牵头建立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等问题。基层央行要正确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争取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金融机构要在保全信贷资产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强服务和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依法改制,加大对地方政府有关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支持力度。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要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尽量避免信贷权限过于集中和权责不对称,调动基层银行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要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制定信贷标准,废除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促进贷款有效增长和效益提高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规范信贷经营行为,处理好增加贷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信贷策略取向要多元化,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消费信贷等的支持,增强贷款营销效益。

通过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确定窗口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加大货币政策的宣传和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力度。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信贷支持。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积极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通过同业拆借扩大资金来源,调剂资金余缺,满足其支农资金的需要。辖区商业银行应加快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参与全国货币市场操作,扩大融资渠道,加快资产结构调整,使货币市场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协调好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关部门应建立密切的协调和信息通报制度,及时研究分析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定期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指导社会投资方向。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应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银行信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部门利用行政、法律的力量,严格保护金融债权,支持商业银行继续对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金融制裁。企业则要从自身抓起,强化内部管理,及时准确的公布各项重要信息,积极参与评级,同心协力促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从而推动经济、金融发展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扎兰屯市支行)

上一篇:调整基层现金管理的体制 下一篇:东方国家的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