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9世纪末德国侵占在华铁路路权的原因

时间:2022-07-07 07:14:13

试析19世纪末德国侵占在华铁路路权的原因

[摘 要]19世纪末,随着“世界政策”的推行,德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近代中国的铁路是列强掠取大量财富的载体,掠夺在华铁路路权便成为德国重要的侵略活动之一。通过夺取在华路权,德国扩展了其势力范围,掠夺了铁路沿线资源,并提高了在华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国称霸世界提供了资本。

[关键词]德国;在华路权;势力范围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经济的活力释放出各种推动力,与这些推动力相适应的就是一种“实用性的扩张主义”[1]。德国在这种“扩张主义”的驱使下,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侵占在华路权就是其殖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德国在这方面表现出强势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

一、德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十九世纪末,威廉二世上台之后,推行“世界政策”,将对外关系的重点由欧洲扩大到世界,积极争夺殖民地。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又导致了数次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甚至波及到不少西方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把建筑铁路当作在中国扩张经济势力的手段之一。德国政府首脑毕鲁在谈及德国对华政策时甚至叫嚷,绝不做一个“落在最后头”的“傻瓜”。[3]另外,清政府对铁路建设的逐渐重视也刺激了德国对在华路权的掠夺。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的洋务派骨干刘铭传在入京觐见时呈上了思虑已久的《筹造铁路自强折》,其中指出,“中国要路有二:南路一由清江经山东,一由汉口经河南,俱达京师……”[4],在北京眼中,德国并不是一个“特别强大的国家,”[5]其在华经济与政治要求得不到清廷给予美、英、法、俄类似要求的尊重。德国不甘落后,加紧了侵略活动。简要分析德国侵占路权所经过的地区,就可以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德国夺取的中国铁路权益之中,经过的地区即包括山东、河南和湖北等地,这与刘铭传指出的中国要路中的“南路”的两条路线所提到的地点是吻合的。最关键的在于,这两条铁路一旦修成,“俱达京师”,直指清政府的统治中心。

二、划分势力范围以及掠夺资源

德国自1898年年初与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后,就把山东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除在山东赶筑胶济铁路外,德国还图谋向河北、河南扩张势力。1908年,在与清政府谈判津浦路约时,德国又换取了从德州至正定和从兖州至开封的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此外,德国还与英国在争夺筑路范围上达成妥协,英国表示不“强烈反对”德国在津镇铁路“通过山东省部分”的线路上投资建筑。随后,两国在伦敦又根据铁路线的敷设商定了各自的在华势力范围。德国不仅借此再次确定了其在山东和黄河流域的殖民地位,还将自己的势力深入到了英国独占的长江流域。而恰逢清廷与英国谈判失败,遂同德国达成了汉粤川铁路湖广段的协议,并且任用德国人作为川汉铁路的总工程师,德国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德国对中国铁路矿藏觊觎已久,地理学家斐迪南・冯・李希特霍芬男爵曾考察旅行,其目的首先是要搞清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其可利用性。他在著作《中国―个人旅行的成果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一书中论证说,如果能铺设铁路,把山东的煤矿储藏地与一个新建的海港连接起来,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物质的、智力的和工业的水准”。鉴于山东矿业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1898年的《胶澳租借条约》第二端第四条规定:在德国打算修建的从胶州至济南并展延至山东西界和从胶州经沂州、莱芜至济南的两条铁路每侧15公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井”。[6]1913年,德皇下谕,授权山东铁路公司行使德国在山东的采矿权,并核准其资本增加至6000万马克。在此之前,矿权一直是授予在1899年特许成立的德华矿务公司的。根据特许状中规定,该公司须按低于青岛市价百分之五的价格以煤供给德国海军,并缴纳其利润百分之五供租借地的港务和其他行政支出。

三、结论

德国谋得中国数条重要铁路的经营权及其沿线的矿产和商圈,借此对华输送了大量的商品,缓解了国内商品过剩的问题。反过来,铁路也能够将沿路创设起来的矿业资源和农产品装上火车,运输到进行工业生产的地方去,对这些工业原料进行深加工。德国通过其强占的铁路,特别是胶济铁路横贯东西,津浦铁路纵贯南北,再配合内河航运以及公路运输,将山东的丰富资源为己所用,为其殖民统治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凭借其拥有的路权,德国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之作为同其他西方列强争夺利益的据点。铁路修建本身,也能够获得巨大利润。例如,胶济铁路的总投资大约为5200万马克,比原来的预算少用了200万马克,建筑工程款的一半多以供货委托的形式回流到德国。在1909年的备忘录中写道:“山东铁路高达540万马克的建造资本有一半是使德国工业受益的,”[7]凭借着殖民地的铁路建筑款项,和铁路投资所获得的利益,德国在华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均有所提高,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为德国称霸世界提供了资本。

参考文献:

[1][德]汉斯・乌尔里希・韦勒.德意志帝国(1871-1918)[M].邢来顺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152.

[2]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165.

[3][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M].李抱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138.

[4]赵尔巽等.清史稿(十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4428.

[5][法]施阿兰.使华记[M].袁传璋,郑永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4.

[6]胶澳租借条约,1898年3月6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M].北京:三联书店,1957.739―740.

[7][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M].孙立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62.

上一篇:“临时中央”合法性考辨 下一篇: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