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

时间:2022-07-07 06:32:11

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

高校学生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承担着最为基础工作、但同时也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为特点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很多从事辅导员岗位的高校工作人员,仅将这作为日后能够从事高校教学岗位或行政岗位工作的一块跳板。由此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诸多潜在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一支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高校辅导员的兼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为特点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其中兼职辅导员又主要由两部分人担任:一是南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

上述“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是南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的相对短缺。在特点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为我国高校的发展以及高校政工队伍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兼职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对那些兼职高校辅导员的年轻的业务课教师来说,他们往往陷入了一种时间和精力的两难境地。因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难度大、责任大、事务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他们的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专业发展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辅导员很少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专业的研究,失去时间上的保证的,很多人在专业领域最终也难有建树。长期处于上述两难和矛盾的工作环境之下,使得很多时候既没做好辅导员工作,又没有做专业的业务工作。导致“两头落空”的结果。而对于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来说,上述矛盾与两难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现在的研究生在专业上的压力十分之大。要完成十几门课程的学习,完成几万字论文的写作,有的学校还有公开的任务,有的研究生还要完成导师布置的各种任务等等。这使得大多数研究生也难以在辅导员工作当中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很多研究生的求职业过程当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研究生兼职辅导员这种做法的效果,就更加地难以保证了。

由此说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明显的不合时宜,我们应当建立“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道路,建立“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模式,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的客观要求。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承受着剧烈而深刻的思想变迁的冲击和影响。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和成熟的大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显得尤其脆弱,高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诸如像自杀这样的极端行为的不断见诸报端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形式下,需要有经过了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这一现实,才能将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搞好。

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国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的职业辅导员队伍,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加强理论探讨,不断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如何走上职业化的道路

要摆脱“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以适应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发展需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转变思想,牢固树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建设思路。只有从学校领导到辅导员本人都有了明确而统一的认识与思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才能成为可能,要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最终成为一句空话。

2.逐步建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准入标准与机制。这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谁都可以来担任辅导员的错误认识,建立高校辅导员的上岗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机制。在有条件和时机成熟的地方,甚至可以建立高校辅导员的日常考核制度,以切实保证辅导员能够紧跟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适应动态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3.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逐步尝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甚至是专业化分工。比如有的学者就提出可以根据学生工作的不同要求和内容划分出“社区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和“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等。

4.需要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辅导员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奖惩体系。因而高校可以考虑将职业化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制定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

上一篇:高职校(中专校)招生的宣传定位与策略 下一篇: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