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的源起、发展困境及建议

时间:2022-07-07 05:36:40

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的源起、发展困境及建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统筹教育资源、增加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均衡方面的优势日益受到重视,发展形成了一批办学质量优良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助推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发展也面临着重重困境,为此提出相关建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真实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九年一贯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现代化

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源起

九年一贯制是一种小学与初中连缀一体的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年限与义务教育年限一致。[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各地积极开展“九年一贯”学制的探索。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为集中力量办学,稳固生源,合并建立起了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为规范学制,探索与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相匹配的“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实验,也逐步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试点。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择校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一时期,中央开始逐步倡导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与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十几年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数量都呈增长趋势。在农村地区,由于出生率的连年下降,学龄人口锐减,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年缩小。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合并形成了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而在城市,尤其是择校热的大城市,为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减缓择校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新增了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2]。九年一贯制办学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既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项办学体制改革,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九年一贯制成效显著,但也困境重重。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困境

1.小学、初中“貌合神离”:中小学衔接不畅

为学生提供九年连续一贯、持续稳定、衔接顺畅的育人环境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优势。然而现实却是: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下,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仍然实行“6+3”学制,小学、初中“两张皮”、“貌合神离”,实证性实施九年一贯教育的学校并不多见。在一些小学、初中合并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初衷相距甚远,直接减损了九年一贯制办学“整合”、“一贯”的教育功效[4]。实际上,若不从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上进行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很难解决中小学衔接不当、教育脱节的顽疾。

中小学学段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决定了想要有效贯通、顺畅衔接不同阶段的教育远非易事。虽然新课改已将“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作为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成长的连贯性、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管理部门也鼓励九年一贯制学校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课本教材,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样的“微调”并不可能带来很好的“融合”功效。以数学学科为例,为使学生应对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难度,需要在小学的中段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强化学生的数学素质。当然,此过程应遵循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规律,严防小学教育“初中化”。总的来说,要想实现中小学段衔接和融合,应从全程着眼,从整体出发,建构适应学生持续发展需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同时,虽然许多学校采取了整体设计、分段操作的方式实施九年一贯课程,并根据学校学生的学情、师资划分了学段,但在注重学段衔接、联体办学上却忽视了年龄差异。

2.教师队伍建设难:中小学段教师难协调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退伍建设是一大难题。第一,教师编制难统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只分别按照小学、初中核算编制,并没有一套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新的核算标准,中小学段师资搭配不均的现象在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尤为严重。第二,教师工资绩效难统筹。为更好地贯通中小学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鼓励教师跨学段交流,通学段任课。部分小学教师虽能胜任初中教学,但其在初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荣誉对于其资格的认定、职称的评定起不到任何作用。有些教师尽管能胜任两个学段的教育,但也只能按照其入编的学段领取工资。这也极大减损了教师跨学段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教改的活力。第三,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难。实行九年一贯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尚未有针对跨学段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只能通过职后的培训建立起来。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须大量投入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促进中小学教师沟通交流,帮助教师形成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掌握适应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3.学校行政管理难:两套管理体系、两套人马难协调

九年一贯制学校虽在理性上能集中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办学优势,但“九年一贯”也势必增加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复杂性。第一,在现有将小学、初中分离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如何实现“一体化管理”着实让校长们“头疼”。现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体制都很难同时兼顾小学、初中各自的特殊性。目前,认可度较高并广泛推行的解决办法是:分条块的立体式管理模式,即职能部门管理与学段管理结合,且以部门为主、条块互动。但即便确定了分条块的管理思路,若不仔细分析本校校情,盲目套用“经验”,也很难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5]。第二,在中、小学合并的学校,原先的两套行政班子联体后,职位分配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该在校长负责制、校长职级制所规定的框架下,理顺校长职权、明确领导权及监督权。这有助于平衡和制约校长、副校长之间的权力。“一贯制”办学给学校管理、校内活动、安全防范等方面都增加了管理难度,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因此抱怨工作压力大,不堪重负。但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责划分不明,使校长无法从琐碎的行政管理上解放出来。因此,在实行校长负责制下,也要考虑到给予校长充分的管理自,学校一切重大问题校长有权决定。

4.九年一贯制学校外部监管的错位和缺位

相较于小学、初中单设的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无论在教学还是管理上都具有其特殊性。为保证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良好运行,教育行政部门须出台适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针对性政策条例及管理办法,但实际情况却是政府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外部监管长期错位、缺位,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评估缺乏相应考核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入口不限生源,免去择校环节,自然升学。但教育管理部门在评价九年一贯制教育质量时却仍然与单设初中“一视同仁”――拿中考成绩这把统一的“尺子”来衡量教育质量。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尤为不公。其实,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上远超过一般单设小学。为科学评价九年一贯制办学质量,应在教育督导中设置增长性、发展性的指标。如若迫使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提高中考应试成绩狂追猛赶,最终导致教育的变异,与其办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第二,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指导与支持不到位。由于九年一贯制办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应充分尊重学校层面的教育创新,给予学校更多的自,鼓励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上的新尝试,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的明显不足。第三,缺乏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初衷是优化、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因此,须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考虑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及布局,重新搭配各类教育资源。“建在何处”“规模多大”“投入多少”须通盘考虑、整体布局。随着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新优质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之间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新优质校越来越“走俏”,而大部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则面临招生困难,使得择校大战提前到“幼升小”。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行“九年一贯”前提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管理部门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规划上做适当的宏观调配,加强教师的流动,对口援助薄弱学校,鼓励优质校建分校。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规划

推行九年一贯制办学将牵涉到区域教育布局、教育结构的改变,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长期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应将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结合区域常住人口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整体设计和规划区域学校布局。须加强科学决策,在理性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生长点。在推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质量”而非“数量”,只有切实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质量,才能有效释放其在缓解择校压力上的潜在优势。只要校际差异仍然存在,九年一贯办学、九年一贯对口升学等政策起到的作用就十分有限。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应灵活探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切记“一刀切”。鼓励优质小学和初中向两端延伸、名校办分校、高校合作等高起点办学模式。配合区域内已有的名校集团、“新优质学校”、学区制建设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调配优质教育资源。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配合学区制、区内教师交流轮岗等促进教育均衡的举措。

2.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归口管理

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是连续实施小学与初中教育的学校,与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相差极大。这一办学模式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为支持,以保障“九年一贯、联体办学”顺利进行。首先,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区域内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工作。其次,在市级统筹下,应整合行政、教研、学会等资源,共同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研究及业务指导。在课程建设上,应组织专家资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搭建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保障中小学衔接顺畅。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长队伍建设上,应选拔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干部担任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定期组织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专题培训班,促进校长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治理能力。培养校长“九年一贯、全程视野”的系统观念,逐步增强其对长期教育目标的理解、认同和规划设计的能力。在学科教师建设上,优先安排区域内骨干教师流动到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教师跨学段交流使用和大循环教学,培养能胜任各学段教学的学科教师。学校内部应建立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研体系,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鉴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九年一贯制教师的工资待遇给予一定倾斜。如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奖励性绩效标准,适量提高校长的绩效工资;在教师职称聘任、教师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九年一贯制教师倾斜。

4.推进考核评价改革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督导评估,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较多的区域,应适时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专项督导评估,落实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质量分析制度和问责制度。评估体系要围绕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特色,把是否坚持小学就近入学,是否坚持不组织毕业、升学或招生考试直接升入中学阶段,是否实施九年一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具体措施等作为考核重点。帮助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完善内部考评体系,督促学校对日常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长、教师队伍管理和学校教育质量等方面工作进行监测。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维持九年一贯制教改的活力,教育行政部门应研制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统一考核1~9年级教师同时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制度,以激发学校整体工作动力。

参考文献

[1]朱闵.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分段式小学和初中学校管理的比较研究――以都昌实验小学、都昌东湖中学、都昌钱氏宗亲学校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 杨霖.九年一贯培养须变可能优势为现实优势[N].中国教育报,2014-7-2(02).

[3] 钱林晓.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体的义务教育体制构建设想――一种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的经济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4] 凌云.今日“九年一贯”,敢问路在何方?――民进重庆市委会关注教育改革[N].团结报,2015-3-24(06).

[5] 敬仕勇.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制研究――以成都高新区学校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作者:方秋堂(1966-),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上一篇: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究 下一篇: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