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后主刘禅的治国研究

时间:2022-07-07 05:15:38

关于蜀后主刘禅的治国研究

刘禅,三国时期蜀后主,在位41年,在中国历史中,也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君主之一。刘禅乃是先主刘备与甘夫人所生,刘禅出生时,刘备已经人到中年,因而对于此子亦是倍加珍重。从刘备对刘禅的遗诏中可以发现后主刘禅是一个“读书人”。《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后主曰:“可读《汉书》、《礼记》,闲暇而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可见刘备是希望刘禅在以后治国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而《六韬》中又讲及兵法军事,这也是刘备对刘禅的期望之高,希望他能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能够有所修为。诸葛亮亦曾经在刘备面前提及阿斗“智量甚大,过于所望。”

一、刘禅即位面临问题诸多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辅政11年。这11年来,刘禅执行了一条“无为”的道路,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裁定。刘禅之所以执行了一条“无为”之路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刘禅初掌政事,需要一段的“适应期”;其二,将政事交与诸葛亮,包括刘禅在内的许多人都比较放心,加之另一辅政大臣李严的存在,也使刘禅能够大胆放手放权;其三,刘禅在早年读过《管子》等著作,对无为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刘禅将重任交到了诸葛亮身上,基本不参与重大的决策。

而此时宫廷斗争却不止。在前期动荡,内斗不止的情况下,刘禅也做了一些补救。诸葛亮执政时期,宫廷斗争又使得蜀国内耗,造成了不良影响,而虽然刘禅对军事方面的才能显得平庸,但在处理国事方面并不是碌碌无为。首先是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斗争。李严种种的错误导致最后被废为庶民。刘禅想要挑选美女以补充后宫,而董允则“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易增益。”最后“后主益严惮之”,最终没能纳妃。以此看来,刘禅至少听从臣下的劝诫。而另一件事则是刘琰案,“(建兴)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五百掴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遗。”在这一事件上,刘琰有些“小肚鸡肠”,对于胡氏这件事,刘禅给出的判决是:士卒没有资格殴打他人妻子,而且一个人(胡氏)的面部也不是用鞋来打的。最终刘琰被弃市。这一做法在于警醒其他人,维护基本道德伦常,是一位有大局观者所为。可见,刘禅深知臣下的斗争激烈,而往往在做出选择之时又不得不挑选出一个两害取其轻之法,在这一点上,刘禅处理得比较得当。

诸葛亮时期,对外的基本政策便是北伐曹魏、东和孙吴。对此,虽然朝臣中多有不满和反对之声,但是后主还是力排众议给予支持。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屡次北伐,直至逝世,皆失利而还。在这一时期,刘禅基本不参与诸葛亮北伐事宜,这一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刘禅深知自己智不如诸葛亮,而作为弱国,建立高度统一、目标明确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统一合理调配资源,在乱世中图存图强。所以,刘禅将这一集中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古人云:“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刘禅选择了放权与诸葛亮,诸葛亮的北伐虽然说是以攻为守,保持生存,但是消极影响便是大耗了国力,激化了矛盾,影响了发展。

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独掌大权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开始了刘禅掌管国政的20多年,在这20几年中,刘禅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治国之道,展示出了与前人不同之道。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了对国政的主要管理,而对外的战争则由原来的主导地位降为从属了。从建兴十三年起,蜀国可以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诸葛亮时期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修补与调整。

1.人事的调整。诸葛亮死后刘禅对国内人事进行了一次调整。蜀国接掌大权的皆为“新人”,刘备与诸葛亮时期的老臣已经所剩无几。后继的蒋琬、费祎的军事政策不比诸葛亮的激进,且二人也经常不在成都,这就对后主朝内政上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

2.对内政的管理。此时刘禅对蜀国内的政局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控。既限制又利用地主豪强,这样使蜀汉的政权比较稳固。据记载,蜀汉仅官吏便有4万人,可见这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然而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蜀国的豪强大姓是不起什么太大作用的,相比于魏、吴的强宗豪右也远不能及。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谈到:“由于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故地方反抗力量薄弱,洛阳征服者易于统治。晋武帝谓之为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且,这些地主阶级、官吏等等也都是比较廉洁的,如诸葛亮、费祎等。说明“蜀汉政权既没有触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也不常夺取他们已有的部曲和奴婢……因而地主经济的扩张并没有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进行了些许的调整,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没能有太多的建树,但是在稳定政权的方面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蜀汉的水利和农业,关于蜀国的水利和农业,见于记载的是“(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广都。”即是说,刘禅对于土地开发和人口的迁移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有关蜀汉的手工业与商业,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蜀国的手工业方面,据《文物》1976年的第四期记录:1964年3月在四川郫县太平公社出土的铜弩机上刻有铭文,系刘禅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机上铭文说系“十石机”(一石为129斤),一次十矢俱发。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诸葛连弩”。蜀汉的煮盐事业也不落后于中原地区,在刘禅在位之际,对王连、张裔等对盐生产有显著业绩的大臣,也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升迁,说明刘禅对盐铁事业是非常重视的。蜀国商业的发展则主要是从对吴国的商业贸易往来中得到证实,吴国地区大量的蜀锦便可以表现出蜀国和吴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也可以看出此时蜀国手工业的发展大大的带动了蜀国商业的发展。除了这些,蜀国的铁矿石,火井(天然气)等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发展,这与刘禅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各国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力求超过其他国家以求统一全国,除了对国内经济、军事等力量的发展外,外交手段与战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维系了蜀吴同盟抗魏的外交战略基础上,更加巩固与加强了和东吴的联系。

3.加深和东吴的关系。以当时的蜀吴形式来看,二者符合同盟关系:三国鼎立,蜀吴共同对抗魏国,甚至都划分开了未来的领土范围,可见目标明确,计划明了;蜀吴两国的综合国力相比魏来说,皆不如魏。因此,弱者生存,必求联合。所以,二弱对一强,也容易走上同盟的道路。至于诚信守约、相互信任,二者的合作关系除了荆州问题出现较大分歧以外,都能够彼此信任,达成一个比较好的默契。刘禅掌权后在外交方面所做之事,也有利于两国关系长远有利发展。

刘备死后,由诸葛亮及邓芝等人力主的对吴恢复外交关系的努力,使得破裂的外交关系得到恢复,在刘禅时代,又做了一些外交活动使这层友谊更加深化了。首先是在诸葛亮死后,吴国增加巴丘守兵万人,刘禅派了宗预去东吴孙权那里打探消息。孙权问为何要在白帝增兵,宗预回答得很直接:东吴增加巴丘的卫戍部队和蜀国增加白帝城的守卫,都是形势使然,这是件不足以相互询问的小事。此事之后,孙权对于宗预的待遇仅次于此前的邓芝和费祎。这是对于吴国的外交,使两国的感情更加深化。

蜀国和魏国,始终保持着敌对的关系,刘禅的政策又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除了姜维对魏国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以外,蜀国对魏国的政策基本上是采取了守势,全心致力于发展国内政事。当然,这一政策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蜀国的军队与人民有了一个比较长的缓冲阶段,得到了些许的喘息,也适当的减轻了属地人民负担,使得政局更趋稳定。而不利之处也逐渐的显露了出来,魏国在休息了几年之后,对蜀国发动了几次比较有规模的入侵。其中以延熙七年(244年)曹爽的率军入侵以及景耀六年(263年)邓艾、钟会伐蜀的规模较为庞大。在这两次军事进攻的间隔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蜀国国内发生了诸多事情使得国力又一次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亡国。

三、奸臣进位使后主开始怠政

国政开始衰退。首先,蜀国独掌一面的强势人物不复存在,从费祎、姜维开始,无法做到之前的“一手遮天”式的统领,并且长期在外,不在成都办公,那么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刘禅身边的贤良之人逐渐减少,进而小人进位,长此以往,刘禅的个人生活,国家决断便逐渐受到了奸邪的左右,而这其中的主要代表便是宦官黄皓。黄皓最怕的是董允,据正史记载,在董允执政的时期里,黄皓也就只做到了黄门丞。在董允死后,黄皓最大的障碍便是姜维,但姜维又常年领兵在外,这就给黄皓发挥作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于是,黄皓便与阎宇、陈祗等人开始了在朝廷内混乱后主视听,使得原本已经很吃力的蜀国更加走下坡路。姜维希望后主杀掉黄皓。然而此时的后主已经对黄皓是宠爱有加,没听从此建议。后主便将姜维打发走,导致姜维害怕黄皓加害,从此驻军沓中,再不敢回成都。至于后来接替董允为侍中的陈祗,与黄皓狼狈为奸,使黄皓的势力进一步的稳固,他又借着黄皓的关系,“深见信爱,权重于(姜)维。”这样,朝廷内部小人逐渐掌权,蜀国逐渐政治腐败。

其次,不仅朝廷内部,奸佞小人当道,后主丧失了明令决断的能力,而且导致由内政的腐败带动了全面的衰退:在外线领兵作战的将领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援助,相反却处处被掣肘,使得战略已经不很正确的蜀国雪上加霜,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第三,在这一时期的种种重大战略问题上,刘禅几乎已经很少参与了,这又使全面走向颓势的蜀国更加走向无可逆转的境地。后主的不作为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即便是在记载后主生平最多的《后主传》上所见的也大都是姜维北伐之事。这表明除了做一做宣传鼓舞工作之外,在其他方面似乎已经无法有什么出色的建树了。

四、蜀国灭亡后对刘禅的总体评价

当邓艾、钟会大军来到了成都,决定蜀国存亡的时刻,刘禅这一决断者的决断又显得十分重要起来。最终刘禅选择了开城投降,成为了为后人所不齿的无能之主。然而,对他在位时的最后一次决定却是值得玩味的。首先,这样避免了更多的蜀国人民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也使得蜀国内部的官吏及其身家性命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另外,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天下走向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刘禅的这一决定也间接的顺应了天下一统的大势,为中国的再一次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从综合角度来考虑,降魏这一决定虽然从其蜀国皇帝的地位方面考虑使其失国失位,成为亡国之君,然而从其他任何一个方面考虑都是一个明智与仁慈的决定。因此,在大敌当前之际也能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也证明了阿斗虽然后期的执政荒废但是也是一位识时务之人,可见其修为也非庸人所及。

蜀国在刘禅时期经历了种种的改变,从总体来说刘禅的治国方法和思想有一些还是值得人们去接受和思考的。刘禅在位期间,其治国思想与其前辈大同小异,从其各种政策上也可见端倪,因此,这种国策也可说是一种治国之道。

上一篇:网络传播环境的深层变革对外宣媒体的影响 下一篇:德国受众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