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式处境

时间:2022-07-07 04:59:42

巴尔扎克式处境,用毛姆先生的话说,可解释成这样:“他像牛似的苦干,拼命写作,想挣钱还清债务,不幸的是,还没等他还清旧债,他又借上了新债。”

写这段话时,我们仿佛看见毛姆捧着脑袋,蹙紧眉头,一副很迷惘也很苦恼的神情。他百思不得其解,天底下还有这样作践自己的人,毫无理财观不说,甚至有受虐倾向。毛姆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巴尔扎克的小说都是在一群讨债鬼的催逼下写出的。更要命的是,如果没人逼债,巴尔扎克老兄就无法在桌前静下心,非要花掉最后一个硬币,还花言巧语从出版商那儿骗取稿费,在母亲的赡养费里搞点小动作,直到官司缠身,母子反目,他彻底没戏了,才心满意足,带着一种仿佛刚从户外呼吸了新鲜空气的充沛活力,“像牛似的苦干”。

畅销书作家巴尔扎克并不缺钱,且从30岁到他去世为止。21年几乎从未停止创作,每年都要出产一部长篇,大量的中短篇,还办了份报纸,一周发行两次。这么大的工作量再加上他的出众才华,中产肯定没问题。

但他有个习惯,一开始写小说,就预支稿费,书写完了,稿费也花完了,还额外欠一屁股债。这些钱是怎么花的?他像个暴发户,钱一到手那就不是钱了,成了随便乱扔的纸片。从小房子搬到豪宅,花大价钱装修,里里外外弄得富丽堂皇,却又是庸俗的大杂烩:购置奢侈家具,收藏珠宝、绘画、雕像;给自己买很多衣服,还打扮厨娘、马车夫,让他们看起来好像要去相亲似的……但好景不长,债主找上门了,有人搬走他的家具他的收藏。给豪宅贴上封条,于是他回到小房子。待下一笔稿费预支成功,他又蠢蠢欲动,重蹈覆辙。一辈子就在小房子大房子之间折腾,上演人间喜剧。

因此,巴尔扎克后,文学史就多了一个修辞——“巴尔扎克式”,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将自己置于物质绝境的极端行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金钱观与巴尔扎克如出一辙,不过他喜欢的是赌桌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一见赌桌,陀氏就像看到亲娘,钱输光。身上能脱的都脱下典当,还意犹未尽。有时会走到街上向过路人借几块钱,刚才还承诺借到钱要给妻子买杯热茶,钱一到手。他妻子刚仰头望天上的亮光,打个喷嚏后,再四下寻找,人已不在,仿佛是被她的喷嚏给吹走了。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一辈子都没数过钱,他只是花钱而已,他喜欢口袋里装满钞票闲逛,像撤喜糖一样支付大笔的小费,并大言不惭地说:“金钱不应该用来换取某种坚固的使人舒适的东西,它应该化成转瞬即逝的烟火。”好在他有一个阔绰又疼他的母亲,经常拿钱帮他堵窟窿。

对于这种花起钱来毫无节制的浪荡行为,波德莱尔说了句漂亮话:“浪荡子并不把金钱当做本质的东西来向往,一笔不定期的借款于他足矣。”在19世纪40年代。他自己也有本事一年内花光七万五千法郎的遗产。的确,要做到巴尔扎克式今朝有酒先喝醉,还是需要魄力和天赋的,至少得有一颗坚强的心脏。

与这群人相比,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无疑是个火星来客。尽管也阔绰,但是,詹姆斯一辈子都在担惊受怕,担心没人向他约稿,他就没经济来源,担心所挣的钱不够开支,担心那一对老喝醉的管家夫妇挖他墙脚。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伍尔芙,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每周管家报账、要求支钱,他就要发作,“以哼唧和叹息开始,然后是愤怒,接下来是真正可怕的咆哮、狂怒的爆发,捶打着自己的胸脯,哭泣着,声称这样一个可怜的、垮掉了的、丧失了亲人的老人被无情地追逼到绝路上”。管家总是静静等待。直到他哭穷的咏叹调表演完毕,用他“可怜的颤抖的手签上支票”。

选自《思奔》,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秦朝穿越指南 下一篇:你就是一个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