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07 09:38:17

云南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本文对云南魔芋的栽培流程进行了阐述,分析魔芋在云南的生长区域与种植情况、环境气候等探讨出魔芋高产的原因,文中还着重分析了栽培魔芋的各项细节要素。

关键词:魔芋;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6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44

前言

近几年,我国种植魔芋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其是重要经济作用的农作物,且食用价值很高。魔芋的根茎在泥土中占有很大的面积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所以需要不断提高魔芋的栽培技术,以增加产量。

1 云南省魔芋区域分布和生产情况

魔芋属于多年宿根草本植物,适宜在我国的云南高原地区种植,其在草本作物中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魔芋属于典型的阴性植物,适宜在潮湿阴凉且土壤肥沃的环境下生长。其产品器官为球茎,内含丰富的葡萄甘露聚糖、果胶、生物碱、淀粉、灰分及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魔芋目前已经在食用、工业生产、药物食用3个方面得到应用,所以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由于魔芋产品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所以需要积极调整种植技术,让山区的居民通过种植魔芋脱贫致富。只有确保魔芋的产量与质量的情况下,才可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需要形成合理的种植管理体系。

2 云南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2.1 合理选地,精细整地

由于魔芋属于阴性植物,所以选取的种植地需要具备浇灌的水源与系统、具备农作物或树木遮蔽太阳、为经过轮作。一般选取在高山或半山腰上种植,海拔达到500~1200m,若在低于此海拔的地区种植需确保常年阴凉。

播种之前需要深挖,并将泥土中的碎石、杂物清除,确保疏松的厚度达到33.3cm以上,才可保证魔芋的根茎在泥土中扩大增长,提高产量。若选取的土地为重茬地,每667m2地需要75kg的鲜石灰进行消毒,并修建排水沟垄。

2.2 选择栽培模式,科学间套

2.2.1 魔粮间套模式

海拔在500m以下的低山去采用的种植方式为3熟间套即:魔芋―魔芋―小麦(或油菜)―玉米。秋冬季节种植魔芋,魔芋的行距之间保持40cm,3行为1带(1.33m宽)。魔芋播种之后在行距之间可以种植小麦或油菜.来年开春在空行中播种玉米,用玉米的叶片为魔芋遮凉。海拔在500~900m之间的半山腰以及海拔达到900m以上的高山,都是种植玉米与魔芋2种作物,播种间距都控制为1.67m播4行。

2.2.2 林(果)、魔芋间套模式

树林以及果园类型的土地也可间套种植魔芋,这些都是有利的庇荫环境。

2.3 底肥

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必须使用腐烂成熟的农家肥,每667m2地的农家肥控制在1000kg,且可在农家肥中混入一些复合肥。切记不可以直接播散化肥,必须与农家肥一起使用。农家肥可散落在土层上,通过机械翻入入地或开挖洞穴掩埋,表面覆盖一些薄土。

2.4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2.4.1 播种时间

魔芋适宜在15℃的温度条件下播种。云南区域一般在春分至清明阶段播种魔芋,确保生长时间控制在150d左右。海拔较低的地方可提前播种,相反海拔较高的地方可退后播种时间。而且魔芋的品种也影响播种时间,“花魔芋”种植温度要求低于“白魔芋”。

2.4.2 播种密度及播种量

为规范种植,便于管理和收挖魔芋,根据种芋大小不同,实行分级种植,种植中要实行规范化起垄栽培,合理密植,创造适合魔芋生长的温湿度环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魔芋种植密度与种芋的大小有关,种芋愈大,密度越稀。不同年龄的种芋栽植密度也不一样,一般种芋大小在400~500g时,栽植行距50cm、株距35cm,每667m2播1000~1500株,每墒2行;种芋大小在200~300g时,栽植行距50cm、株距30cm,每667m2播1300~1800株,每墒2行;种芋大小在50~100g时,栽植行距30cm、株距20cm,每667m2播2700~3500株,每墒3行;种芋大小在50g以下时,栽植行距30cm、株距10cm,每667m2播5500~6000株,每墒3行。播种时芋种如有花芽及时掰除,创面用泰禾百菌清25kg+火灰5kg涂创面。

2.4.3 播种方式

在云南省生产上推广“斜三窝双行”栽植法和“众星捧月”栽植法。“斜三窝双行”栽植法即是在垄的两边间种玉米,中间呈三角形栽植魔芋。“众星捧月”栽植法即是对大小不整齐的种块,在间作玉米大行中间种1行大块茎,每块大块茎周围密植小块茎。播种时种芋平地均按45°斜植,若为倾斜地,则应顶芽顺坡向上种植,芋面盖土不宜超过4cm。

2.4.4 除虫

用40%神农宝100mL兑水15kg播种前喷在定植沟或塘内,每667m2用药水45kg。

2.5 培土除草、覆盖

魔芋与玉米一同播种后再盖土,随后进行药剂(菜草通或金都尔)喷洒,喷洒的条件是降雨后泥土不粘脚且有水汽。喷洒药剂后要铺盖一层农家肥料在魔芋上。魔芋适宜在生长阶段进行培土,每次培土控制在7cm左右。需用手或人工方式对魔芋进行除草工作,不可使用锄头,以免损伤根茎部位,在魔芋生长后期可喷洒除草剂,但不可喷洒到魔芋叶片上。

2.6 防旱排涝

魔芋根茎禁受不住长时间的灌溉,所以需要控制好排水系统。魔芋形成幼苗之后,要加大供水量,一般在早晚分2次进行喷灌或畦间漫灌,但要控制泥土的含水量,根茎适宜在湿润的状态下成长。如果遭受暴雨天气,必须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根茎浸泡腐烂。

2.7 及时防病

2.7.1 轮作

软腐病、根腐病以及叶枯病的病菌都会遗留在根株上,这些根株残留在泥土中会形成初染源,而轮作来阻断这些病菌传播,轮作的周期需要控制3a以内。

2.7.2 间作

间作是让其他的作物为魔芋遮阴,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魔芋,保证其在舒适的温度中成长,降低形成病害的可能性。

2.7.3 药剂去除软腐病和白绢病

在确保晒种与浸种工作后,分别于6月下旬、7月上旬与下旬进行3次根茎喷射药剂,可选用的药剂为硫酸链霉素400PPM的溶液(将1袋72%的硫酸链霉素溶于25kg水中,搅均匀即可)或百菌清,百菌通等。

2.8 合理采收

云南的高原地区从每年的10月底开始采收魔芋,一般在11月下旬完成,植株倒苗达到70%以上后维持半个月后进行采收。采收过程中合理使用机械,避免损伤魔芋,采收后需要预贮3d左右散发水分,才可分级存放。云南一般采用贮藏法、砂藏法及烟熏贮藏法来存储魔芋,室内温度控制在10℃,湿度为75%左右,且需频繁翻晾,挑拣出腐烂的魔芋。对于没有及时出售或加工的魔芋,需要经过地菌水(调配比例地菌500g:水250kg)浸泡3min,拿出晾干便于售卖加工。而保存的芋种需经过太阳暴晒4d再通过地菌水浸泡2min,晾干时间为10d,随后储存在干燥位置便于来年3月份种植。

3 结束语

文中对魔芋的种植方式进行了阐述,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断的引入新技术以提高魔芋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加强其在云南作物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国星.魔芋栽培与管理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12):143-145.

[2]刘立友,储召金,姚传伦.魔芋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5):22-83.

上一篇: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项目实施做法与体会 下一篇:园林植物配置模式与人居环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