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

时间:2022-07-07 09:24:04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经验。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补阳还五汤加减和针刺穴位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眩晕停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中西医结合疗法 眩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10

资料与方法

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6~65岁,平均44.8±3.12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2.1±1.03年。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7~67岁,平均45.1±3.23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2.1±1.12年。

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培他啶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3天,同时,每晚口服西比灵胶囊,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患者,每晚睡前口服5ml,60岁以下患者每晚睡前口服10ml,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药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g,川芎15g,当归10g,桃仁、红花各10g,天麻20g,葛根30g,丹参30g,甘草6g。辨证加减:痰湿中阻者加半夏15g,胆南星9g,枳实、菖蒲各15g,炒白术、茯苓各20g;阴虚阳亢者加知母15g,钩藤10g,黄精、怀牛膝各15g,女贞子、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脾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各10g,何首乌25g,炒白术、茯苓各2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7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针灸治疗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为主。常用穴位有天柱、后溪、昆仑、合谷等。并随症配以大椎、风池、风府、百会、三阴交、足三里、委中等穴。针刺采用直刺和斜刺,中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每隔5~6分钟捻转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时间为2天。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及颅多普勒(TCD)、复查显示,脑血恢复正常;②好转;眩晕症状改善,兼症消失,颅多普勒(TCD)复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前后诸症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复发率比较:两组均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半年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7.5%;而对照组治疗半年后则复发16例,复发率为4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风痰瘀为著,中老年人多因脏腑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导致气血生成不足,精亏血少,髓海空虚而引发;或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运受阻,瘀阻脑络,脑失滋养而致不通则通,不荣则晕;或由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上扰清窍而致眩晕;或由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湿内生,痰瘀互结,阻于脑络,气血精髓不能上输而致眩晕。治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方中重用天麻、黄芪、葛根,天麻平肝熄风止痉,正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芪补气,正合“气血则血行,气旺则血足”[1]。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既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又能减少其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4.

上一篇:雷公藤药酒结合中药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疗效观察 下一篇:SGT-700型超声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9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