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动脑能力

时间:2022-07-07 08:54:42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动脑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下位、打闹、高声喧哗,让人头痛,如果不能有效的组织课堂,便成了一窝蜂,就很难进行教学,更谈不上达到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实施教学目标,我认为应变“动”为“劲”,激发其动脑能力,收到更好的成效。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例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开展游戏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

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摘苹果、放风筝、拔萝卜、送信、捉老鼠、过桥、配钥匙等。比如在计算练习课上设计这样一项练习:智慧老人来到我们班,带来了一棵智慧树,树上的苹果要奖给爱动脑筋的少年,而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数学题,每位少年都有一个编号。这实际上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在讨论数学题时,学生为了得到智慧老人的奖励,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这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加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上一篇:高中体育与健康实施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下一篇:小心,校园招工骗术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