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时间:2022-07-07 02:52:30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他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新的一轮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1 “教学做合一”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研究中,笔者将其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首先,教学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融合的整体,并不是孤立的三件事;其次,教学做合一要突出“做”,从“做”出发,教师是从教学生会做、肯做而教,学生应该为学做而学;最后,教和学也要以“做”为核心,事情怎么做,学生就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在“做”上。正如陶先生所言: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也;学生拿做来学,乃真学也。这也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思想。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要转换教学理念,课堂上要做到“教学做”的有机整合,避免将这三者分离,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中心,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再刻板、枯燥地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其次,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灵活多变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做”的统一。最后,在课堂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时,教师要注意和时代的接轨,加强信息技术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既要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也要和社会、生活热点相结合,展现信息技术实验的现实价值。

2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展开需以教材为本,但必须注意与社会的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这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也只有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合到生活场景中去,学生的探究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水平。

就比如说雅安地震,我国是如何第一时间迅速得到消息,作出回应和采取措施?作为普通群众,除了捐钱捐物,还能做点什么?这就离不开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对信息获取及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管理的学习,社会各个部门通过互联网定位信息的需求——选择信息的来源——确定信息的获取方法,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快速地了解灾情,制定科学可行的救援计划,实现决策和行动的高效率。作为普通的群众,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知识,通过网络灾区的新闻,对新闻中的信息经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再造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总结灾区人民急需哪些生活物资,帮助灾区亲人之间互相寻找等,借助互联网络和技术信息,为灾区的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现在无论是喜庆活动还是外出游玩,人们都不忘带着各种数码产品,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那如果亲戚朋友请你帮忙,采集视频并加工,作为高中生的你可以胜任吗?这就需要注意平时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做好采集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性能较好的设备,规划好录制内容和时间;采集后的视频上传到电脑中,通过相应的视频编辑软件,除去不需要的信息和图画,对声音和画面进行适当的美化,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和素材的使用,学生既锻炼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也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3 信息技术教学在做中体验寓教于学、寓学于教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呢?笔者认为需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采取任何一个探究式教学活动,体验寓教于学、寓学于教之前,教师首先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独立人格慢慢形成,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但同时又具有敏感、易躁易爆的性格,容易与人发生争执。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时时关注、及时交流,倾听学生对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思想的重视,并善于引导,及时变革不恰当或是不适合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引入民主教学,师生共同学习,打造“教学做”的完美课堂。

怎样实现寓教于学、寓学于教?前面提到过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能力得到锻炼。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学家和实践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表现得特别强烈。针对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自学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针对某一个问题,提供开放性、多样性的信息,引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当然高中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略加引导,师生、生生共同学习,会收获较好的效果。

高中学科多,学习任务大,学生需要在网络上寻找有效的学习资源,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中遗留的问题。那么学生能不能及时快速地从互联网络中找到和发现所需要的信息呢?学生有的回答能,有的回答不能,有的模棱两可,接着就引入话题:信息的获取及下载。首先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学生结合问题,在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中更有目的性和时效性。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实践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设置课堂练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惑和问题,教师积极地解答辅导,真正实现“寓学于教,寓教于学”。

在高中信息新课程标准中把“强调交流与合作”放到课程教学理念上,突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交流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再结合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设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好方法。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的使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注意小组组员分配的问题,这关系到小组是否能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喜好等因素,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科学地分配小组成员。并且让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副组长、发言代表、记录员、操作员等,让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的网络功能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按照事先分配好的小组,组织他们围绕网络有哪些功能,结合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和学习研究,最后由各小组派出发言代表,轮流站上讲台,把本组总结概括的网络功能说给大家听,看看哪个小组总结概括得较为准确、全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教育,在各小组的总结发言中得到学习,分享和借鉴学习成果,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还在小组的互相比较中,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

4 用“教学做”理念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有效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也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辅导。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实施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评价中,要着重注意是否体现了“教学做”三者有机的结合,课堂教学是否真的做到了“教学做”。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和失误,切实推进信息技术有效高效教学。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总结平时工作之中的几点经验之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是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只要肯下功夫,积极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勇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但可以为高中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生动高效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朱肃霞.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演进[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7).

[2]韩登潮.教学做合一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J].读写算:教研版,2013(7).

[3]王丽侠.探析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教研版,2013(1):242.

上一篇:美术教学因多媒体而精彩绽放 下一篇: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